陈列展览>>外展交流>>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
 
   
君子彬彬——佩饰与服饰

说明:国人爱玉,历史悠久。夏代开始,中原地区用玉渐多,逮至商周时期,用玉之风远甚周边地区。西周以来,甚至形成了一整套等级严格的用玉规范。在基于西周社会形态而产生的儒家思想观念中,“君子比德于玉",玉被赋予各种美好的含义。古人佩玉,贯穿整个历史时期,可见其在佩饰上的主流地位与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四璜组玉佩

组玉佩为由玉璜、玉璧、玉珩、玉冲牙、玉珠等串成的成组玉佩饰,具体组合方式又具极大自由性。其中璜的数量似乎表明使用者的等级地位,如三门峡虢国墓地所出组玉佩,国君所用为七璜,夫人所用为五璜。周人重礼,礼之外在表现为仪,失仪本质上就失礼,因此,古代贵族坐卧行止极为讲究仪态,在步行时基本都是慢步轻移,以不使佩玉撞击出声为度,"珩佩玉所以节行止也"即止之谓。

玉虎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64年洛阳市北窑198号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蜻蜓眼琉璃珠(11枚)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10号墓出土,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镶嵌琉璃珠,俗称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琉璃珠母体上嵌进另一种或几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琉璃,构成类似于复合眼珠的同心圆纹。经检测,这批琉璃珠属于钠钙玻璃,应是通过贸易从西亚传入中国。

金带钩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92年洛阳市针织厂3943号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带钩是身份象征,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价值的标准。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金带具(1组22件) 

唐代,1984年宜阳县王沟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带钩之制,本为华夏民族服饰礼仪重要物质资料,带具之制则传自北方游牧民族。战国初,赵武灵王始有胡服之变,历秦及两汉,华夷交融趋多,时或带钩、带具兼有用之。又经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大势之完成,带具渐取代带钩而为服饰之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