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走遍天下,探寻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作者: 陶亮
发布日期: 2023-12-18
信息来源: 河南博物院

展览名称: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16展厅

展览日期:2023年11月3日——2024年2月28日

图片

古人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礼”是什么?或许很难给它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礼”:在哲学层面,是敬天法祖传统的延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和而不同观念的体现;在具体执行层面,是包括器用、仪节、制度在内的一切规范。

河南博物院新近推出的“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想要通过展示商周时期礼制的发展、成熟以及自我革新的过程,对商周时期礼乐文化加以诠释,体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质和理念,以及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华民族能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以及崇德、诚信、和谐有序等当代价值。今天,就让我来细说一下“礼合中国”展览是如何诞生的。

原创展览的策划

进入2023年,我们原本是想办一个表现殷商文明的原创大展。众所周知,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殷墟,提出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1—2022年,三星堆3-8号祭祀坑发掘“再醒惊天下”,又一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社会热点。由此,我们想以殷墟为重点,三星堆为热点,来进行展览的定位和构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展览拟定主旨呢?殷墟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华文明溯源的原点和基石,殷商创造了东亚世界的核心文明,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展示殷商王朝的面貌,来揭示殷商时期文明的政治结构和形态。尤其是中商到晚商时期,殷商势力的动态演进过程中,中原文化的推进激发出当地文化的逐渐兴起,形成的青铜文明影响圈构建了早期中国政治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从中可以体现文化、资源的辐辏以及殷商文化政治影响力的辐射。实际上,我们主要想揭示的还是中国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寻找展览切入点

关于商文明、商文化的展览,国内各大博物馆都已经做过很多。我们又该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创出新意呢?

自古以来,从国家发展来说,首要的都是一个重要资源的控制和高端技术的垄断。从殷商时期的历史考古研究成果来看,高端制器如青铜器、玉器等的制作上体现出一种王朝制作,赏赐地方的现象,其背后是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也就是王朝对于地方控制力的加强。在殷商时期,重要资源包括了制作铜器的铜锡铅原料、制作玉器的和田玉和其他地方玉料,另外盐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想通过这些资源进入王朝核心地区的途径,还原殷商的政治结构,因为这种政治结构可以很好地体现早期国家一体化的过程。

策展团队的组建

基本思路确立后,就该开始组建策展团队:陈列部负责展览大纲的编写、展品的选定、借展的商谈和签订协议,以及展览的落地实施;藏品管理部负责展品的调集;社会教育部根据展览主题拟定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并付诸实施;信息中心全程跟踪展览进度,进行展览预告预热、宣发以及媒体采访活动;文创办紧密结合借展文物特点,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本次策展团队人员有10余人,院长和主管副院长高度重视,向重要的借展单位亲自联系沟通借展事宜,为了掌握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还给策展人员进行了先期的概念性引导。2月6日,院里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研究员做了“殷墟考古发掘新收获”的专题报告,为策展人员增添了新的文物信息。

图片

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毓灵研究员做“殷墟考古发掘新收获”的专题报告

最初聚焦“大邑商”

2月下旬,大纲编写人员拟出“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大邑商核心下的殷商政治网络”展览结构。以商王朝对资源的控制,技术的垄断作为切入点对殷商政治网络进行解读和展示。3月1日,召开院内专家讨论会,建议展览名称改为“大邑商”,进一步明确以文化范畴来代替“邦”“畿”的概念;以礼乐、政治交流为线,通过对文物、资源的解析研究,如青铜器原料分析、玉石来源研究、食盐来源探讨、甲骨文解读,以及晚商时期商王朝势力范围的转移等,厘清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线路,从而展现双方双向交流、文化交融的过程。

大纲编写人员结合专家意见开始细化内容,同时分组赴安阳殷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山东、四川等文博单位调研交流。到4月底,“大邑商”的展览文本已经基本完成,并经过院内专家的第一轮讨论。

突如其来的变化

然而,原本按部就班推进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各博物馆正在筹备的如下展览信息相继传来:殷墟遗址博物馆新馆建设拟定于2023年10月28日开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新馆建设定于2023年9月15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于2023年7月28日开馆;三星堆博物馆与香港故宫合作的“凝视三星堆展”于2023年9月开展,展出文物120件,近半数为2020—2022年间三星堆遗址最新发掘品。

此外,2023年上半年,多家博物馆也正在积极筹备与夏商周三代文明有关的主题展,如安徽博物院的“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良渚博物院的“礼记:中原夏商周礼乐文明展”,山西博物院的“大河流金——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沈阳博物馆的“郑州地区夏商周青铜器特展”。由于殷墟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为保证此项重点工程,安阳殷墟的文物已经不再外借,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无法出借。原来我们展览中列为重点和热点的文物现在都无法到来,这该如何是好?

调整思路再出发

如何求变以应对新情况?先期跟各家博物馆谈定的借展文物舍弃了十分可惜,那就只能是展示的时代不要有大的变化,将殷商时期扩大到夏商周三代?讲一个三代文明的展览?又不能跟主展馆的展览重复、冲突。我们在想,世界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延续不断发展下来的,是什么提供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可以深挖文化基因里某些东西来解开这个密码。我们发现了“礼”:中华民族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是因为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传统的“礼”在特殊的历史阶段背负了很多的骂名和污名,甚至被冠以“吃人的礼教”之名。但只能说是一部分人借用礼教之名行吃人之事,“礼”本身是含有诸多的积极意义——规范了和谐的社会秩序,制定了崇德尚礼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需要把“礼”的积极意义揭示出来、阐发出来、展现出来。

重新构建展览内容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及时调整策展思路,选择中国礼制发展、完善到自我革新的商周时期作为展示的时间段。讲述“礼”的内涵和在整个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起名“礼合中国”。合是凝聚的意思,表述的不仅是“礼”在整个中国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作用,而且还是多元一体化的进程。

图片

“礼合中国”展览大纲论证会现场

新的展览要以宏观的商周发展脉络为内容纵向展示线,以考古、历史文献揭示出“礼”不同层面的内涵、发展演变特性,不同时代“礼”的微观述说为横向展开面,建构起“礼”的多重信息体系,引导人们感悟“礼”与族氏、“礼”与国家、“礼”与社会、“礼”与生活的关系。大纲内容设计上主要是三个大方面的表述:

一是“礼”的内涵,表现在大纲上是第一部分的都城建制之礼和第二部分的器用之礼。其中都城建制之礼着重于“择中观念”的体现,并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符号,被历代所传承;器用之礼从商代的青铜礼器、玉礼器、白陶等技术为王朝所垄断体现一种“礼在贵胄”的概念,也就是周人所说的“礼不下庶人”;西周时期则选择几类具体的礼制进行展示,大到国家制度,小到婚丧嫁娶。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厅实景

二是“礼”的传播和大范围被普遍接受,是大纲第三部分内容,讲商代的据点、封国、方国和西周的诸侯国和四夷。这一部分主要揭示的是“礼”如何成为一个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东西,并延续下来。

三是“礼”的自我革新,就是大纲的第四部分内容,先秦的礼制是在西周时期得到完善,之所以要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礼的革新,是因为考虑到传统礼制对后世2000余年整个封建时代的影响。正是这种革新使礼制走上更为世俗的道路,使得中国社会具有相对较大的包容性,和而不同的理念为世代所传承。中华文化的礼制认同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袭、宗教信仰,但从来不以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体现的是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最终形成求同存异、天下大同的礼制观。我们认为这才是中华文明存续不断、民族不断融合壮大、社会不断和谐进步的深层次原因。

定稿大纲推出新展

5月份开始,从这一思路出发进行编撰大纲文本,同时根据主题商借展品。中间几易其稿,经过几次讨论后确定了初稿。9月初,邀请专家对大纲进行论证,基本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如增加了商周之前礼制萌芽的内容,深化并具化了“礼”与“中国”的关系,地方接受王朝礼制的具体表现,以及展览更通俗化的传播等。内容编撰组人员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新展大纲最终于9月底定稿。

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文本的确定仅仅是第一步,但却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无数的事务性工作在大纲定稿之后就开始正式实施。协议的签订、展品的集中,展场的设计,多媒体内容的对接等等随后一一铺开。仅展览借展就涉及到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四川8个省份的26家文博单位200多件套精品文物。不得不说,大纲编写组的年轻同事们工作积极、热情高涨、认真负责;院领导及有关部门也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工作,展览各实施小组也都陆续积极开展与展览相关的工作。11月3日,跨年大展“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在河南博物院精彩亮相,开始与观众见面。

图片

感触和思考

办展过程中的辛苦不必言说,做过展览的同仁都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通过做这个一波三折的展览,策展人也有颇多感悟:

一是联合举办展览,为馆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已经成为现在办展的总体趋势;

二是加强对展览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和战略性的思考,研究社会需求、藏品内涵、新的陈列与服务形式等非常重要。不仅要明晰自身博物馆的展陈体系,更要了解其他博物馆的展览规划,做到信息对称,办出特色;

三是在策展工作中要注重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四是面对宏大选题时如何做到微观细致的表达挑战着我们的能力。首先学术支撑要牢靠,材料要可靠详实;其次要梳理好其中的逻辑关系,既有大概念的传达,又有证据的支持和每一环节的紧密相扣;

五是深刻认识到传承普及传统文化内涵是内核。我们如何能寻找到更轻松愉快、更加多元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让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其永恒魅力是我们做好展览的努力方向。

尾声与告白

一个展览从立意到实施,策展团队往往投入了更长周期更加深邃的思考、实践与情感,才得以在现实与历史中建立起一种对话交流和传播影响。策展人在向观众传达概念和理念的时候,首先是要求自己对该主题内容通达熟络、全局把握、精心表达。然而,在此实话实说,对于先秦的“礼”及其内涵、内容,策展人自己也不敢说已经掌握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只不过是策展人倾心倾力将掌握和理解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礼”的东西,通过文物实体集纳提炼传达给观众而已,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个展览,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系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