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银土书画展  
   
名家品评
     发布时间:2012-07-24

        著名画家 华君武:郭银土的画“慢慢看,挺有意思。有很多民间的东西,不是纯士大夫的,你看,什么题材都敢画,可谓胆大包天,人物、山水、花鸟都搞,雅俗共赏。”(1996.9.19)

 

        著名画家 李硕卿:郭银土的画“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很有气魄,已经成家了”(1990.5)、“郭银土是个怪杰”(1990.7)。

 

        著名作家 郭 风:“银土的中国画,其中有若干力作,似乎又从丰子恺的具有日本浮世绘趣味和华君武的具有中国笔墨的漫画趣味,乃至从鲁迅的杂文精神中得到某种暗示、某种机宜,甚至是某种神启,从而使银土国画在我国画坛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银土的一部分国画,是画中的杂文或讽刺诗,而另一部分国画,或可称为画中的散文诗或是画中的颂歌。”(1998.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 菲利普·古佛立教授:“他的作品反映了齐白石的艺术,是对中国艺术的重新塑造。他像优秀的艺术家一样,崇尚古代艺术,重新创造了中国艺术史。他通过这么做,表现出了他的艺术天赋:他有很强的幽默感,加上他的喜剧感,使(画中)人物大为增色。最令我感到亲切的,是他的自发性、流畅性和自由发挥。最后一点,就是他体现在我们这些观众面前的人性。他有巨大的创造力,是个多产画家,他今天展出的几十幅画作就显示了这一点。所有这些作品,都描写了过去,也刻画出了他个人的性格。”(2011.1.15)

 

        美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著名画家、艺术评论家 朱晨光:“郭银土教授的彩墨谐趣画有自己的特色,其一,形式上不是单一线条的组合,而是中国笔墨的丰富多彩;其二,内容上既有谐趣又有嘲讽;其三,不同于西方的作品,更重于民族性和乡土气息。”“从郭银土的彩墨谐趣画中,不仅使人感到画家对国家、社会、人生的关爱和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表明他敏锐的视觉,把事物观察得入木三分,再以画家的正义感用辛辣尖锐的笔墨将世间的丑恶面目刻划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感悟人生辛辣笔,嬉笑怒骂皆成画’。”(2010.8)

 

        原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院院长 田黎明教授:“看了郭先生的画,确实特别有感触,好像有一种醒悟之感,这种感受往往可以在一些带有哲理的散文诗句里、一些格言警句里体会到。郭先生通过绘画笔墨的一种形式,然后借助生活中的一种象征和带有暗喻的形象来表现对生活状态的一种感悟或者对生活态度的一种理解。这确实对我启发很大,而且给人带来了精神上一种美的享受,这是很独到的。”“艺术到底什么才称得上艺术,像郭先生这个就是艺术。”“郭先生这种绘画方式是非常独到的,在绘画界是很少见的,像江苏刘二刚先生,他也很独到的,但刘二刚先生更多是接受一种回避的心态来表达对社会一种关注,郭先生可以说是一种面对面的关注方式,这种关注方式来得更直接、更坦白。”

        “如果能把一个人一生不同时期的体验断断续续,或者很曲折、很直白地用绘画的语言反映出来,我觉得这是第二生命,是人生一大乐趣,也是很珍贵的,作为搞艺术,心灵都是很澄净、很坦荡的。”(1999.3.2)

 

        中国《艺术》杂志社长、总编 刘人岛:“把银土先生的画定位为谐趣水墨,因为它立意深刻,寻常中显惊奇。既是原始的,又是当代的,更是作者多年来学养的结晶。银土先生创作题材十分广泛,画意贴近生活而高于生活,技法中西兼溶,画风不拘一格。”“银土先生画风大气、简略、粗悍、刚直。他的画即是抒情又是言志,耐人寻味。作品既有对世态转换的慨叹,对世事变迁、人情世故的感喟,对自然生命抗争和怜爱,乃至难以言表的对事物、生命的提问、热爱、欢快、豪气、温情、狂放、拷问、检讨、质疑、推翻、直面等待情绪心态。”“银土先生的画结实,有分量,没有深厚的功力是画不出来的。作品内涵很是神妙。妙到不可多有不可无有。妙到把他强烈的个性彰显在作品中,确有些惊世骇俗。他的画风、为人已到不为私欲、功利与名誉所约束所累的自由境界。他同样给传统的水墨画注入了师造化和入世出世精神世界,铸成了艺术“鬼才”郭银土。”(2008.8)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刘进安教授:“郭银土的小品画有如下特点:

        一、 关注生活、有感而发。作为一名有新闻记者和领导干部经历的画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用形象的方式关注人生,褒贬世相,体察百姓,这是画家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也充分表达了画家对事业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二、 小品‘大画’。小品在中国画领域中,历来被画家看作休闲、把玩之作。画家以小品格式作大画创作的思考并赋予了深刻内涵,简洁中深含着哲理、智慧,使小品走向独立的语言格式,无疑是画家具有学术价值的一次尝试。

        三、 语言精炼、删繁就简。画家以传神不传形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绘画风格,依据内容设制笔墨结构,不拘泥于笔墨规范,不受画理条框制约,语言运用合理、得当,使笔墨方式和精神表达融为一体,画面充满了鲜活气息。”(2002.6)

 

        《中国美术》主编 徐恩存:“我感到郭先生的作品首先是针对生活现实,有的显得很无情,直接把矛头对准丑恶现象。”“郭先生有他自己观察生活的方式,有他自己对艺术问题处理的手段。他的作品贴切生活,紧紧与生活连在一起,与大众连在一起,应该说他的画表达了大众的心声。”(1999.3.2)“郭银土作品属于第三种语言,既不属于纯粹的水墨画,也不属于纯粹的漫画,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语言特点。”“郭银土是一位具有使命感与平民意识的艺术家,他的小品以生动鲜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和睿智、深刻而产生广泛影响、社会效应和空前好评,与此同时,也奠定了郭银土‘平民’艺术家的身份,使他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和众望所归的声誉。”(2007.7)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杂志执行总编 杨庚新:“看了郭先生的画,最突出的感觉还是有感而发,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很强的哲理性,有文人画家的敏捷和文趣。他做过记者,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最打动人心、最感人的、而且最有哲理的一些东西,这点很突出。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到底是什么,我说归根到底画的是感情,画自己对生活、对现实的认识。”

       “从画面上看,有的倾向装饰性的、单线平涂,有的是传统文人水墨式的语言,不要硬性规定,只要能表达作者的心态、想法,恰到好处,这就是好的语言。”

 

        原福建省文联主席 许怀中:“银土的绘画,针砭时弊,评击丑恶现象,剖析人生,褒贬世相,讽喻世态,有感而发,直面人生,这在精神上和鲁迅杂文有相通之处。正如鲁迅的杂文,银土的绘画有其鲜明的个性。”

        “大凡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艺术家,往往和艺术独特的独创性相联系。郭银土中国画的“杂文”艺术个性,正是他艺术独创性的表现。他自成一家,独辟蹊径。银土的画大胆粗犷,敢于触动违反民心的权贵,绝无士大夫的闲逸和酸腐气。“纵横任自由”,银土的画摆脱艺术上的拘泥和成规的约束。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从对象的选择、情趣的建构、点题的机敏、表达的内涵,都整合成它的独创性。”

 

        著名散文家 宋祝平:“我对郭银土君的画意,有了两点认知。其一,他的小品画很入世,总是随着社会、时代的脉搏而行,不追求唯美空灵,着力表现现实生活。所以,他的画便多有针砭时弊、点评世风、净化心灵、感悟人生之作,即使是画行云流水花鸟鱼虫,也多以物喻人,借物抒怀。其二,他的小品画很通俗,又非庸俗,雅俗可以共赏。坦诚说来,他的画实在多半是为百姓而画、给百姓看的。这便有赖画家的自省和勇于直面人生的态度,便似是透过一面显微镜,或通过第三只眼,第六感官,审视纷纭世事,品味人生百态,捉住百姓聚焦的热点、难点,运用简练明快的线条表现出来,让人一眼就能看得明白,引起内心的共鸣,发出会心的笑,受到感染与启迪。”

        “他来自农家寒门,性情坦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便既品尝过贫穷的苦涩和无奈,也有过文革的痛苦与反思。这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养育了他的草根情节和抗争意识。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又磨练了他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冷眼看风尘、热心记民实的职业敏感。”

 

        著名记者 郑祖庵:“郭银土的小品画国画独树一帜、不入俗相、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将他一生的品德、追求、抱负和理想,将他对各种人物、各种事物、各种现象的爱憎,融入小品国画中。因此,他的小品国画,有‘扫千里于咫尺,写妙趣于指下’的气势,有‘拿记者笔、写人生画’的气度。各种美与丑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使人们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回味,越看越有深沉的人生哲理。这也许是郭银土在我国小品画国画能迅速占领一席之地的真谛”

        “郭银土的艺术思想不会因循守旧,这得益于他长期的记者生涯,不间断涌现的新鲜事物,不间断的改革开放信息,使他脑海中能够敏捷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新闻。”

 

        著名记者 何光锐:“绘画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社会功能。然而,自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后,数百年来,画家以清静无为、空灵含蓄相标榜,而绘画教化陶养的社会功能则逐渐被淡化和忽视。”

        “在高校工作期间,郭银土认为,育人的首位是德育,德育的核心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他从历年创作的近千幅小品画中,选出200多幅精品,邀请名家配文,定名《感悟》,分发给学生传阅。2007年,他在校内举办个人画展,用形式生动而又富有思想“含金量”的小品画启发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在他们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境界修养得以提高。这样的小品画欣赏,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弥补传统课堂教育之不足,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被教育界许多人称为“德育教育方式改革的一种探索”,“为拓展思想教育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新华门画院院长 姚衡:“近几年来,郭银土的画作在中国画坛上引起了非凡的反响,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这对于一个从未进过专门美术院校,也没有登堂拜师的画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艺术高峰,究竟是什么原因玉汝以成?这简直是个谜。

         认真研究郭先生的大批画作,终于明白了为何在画坛引起了如此大的震撼的原因,这是因为画家他不是因为画画而画画,也不是只为发挥国画的装饰功能、娱乐功能而挥毫,更不是急功近利去用画换点什么,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肩负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把握中国画写意灵魂,将滚滚红尘、悠悠天地中的一些非物质精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思想文化结晶,形象地再现宣纸之上,这些画旗帜鲜明地歌颂其善美,抨击假丑恶,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标准和思想感情,贴进现实,贴进生活,贴进人性。有的简直就是警世恒言,劝世箴言、座右铭言。为中国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探索出革新的路子。”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