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历史的话语    记载先民的足迹
作者:王争鸣

也许是少年时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缘故,我对历史知识方面的探究一直不辍,因而成了一个文物发烧友,作为一个在中原出生并生活至今的人,河南博物院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信息时代轻点鼠标便能浏览世界的今天,河南博物院的网站更是我每日必然光顾浏览的网站,河博的资讯,河博的文物陈列展览,甚至河博获得荣誉,都是我关注的内容,日深月久,竟和河南博物院有了一种不易描述的深厚感情。自然,《每周一品》,这个精致的文物品鉴专栏,是我每周必须浏览的,每一期的品鉴我都不落的阅读,对这些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叹此专栏制作团队投入的精力与热情;敬佩此专栏制作团队的坚持与付出。

徜徉在河南博物院,当你的思绪穿越千古,你会觉得,文物是没有声音的,但它们在默默传递着历史的话语;文物是没有双脚的,却能记载下先民的足迹。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永不停息的书写着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人类文明的时空里,华夏文明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并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唯独中华文明璀璨至今。每件遗存的文物都在诉说着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而《每周一品》推出的文物,犹如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华夏文明的多彩。从《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到《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器艺术馆》《明清珍宝馆》,《每周一品》从各个馆精选文物,多角度的带领读者品鉴。你会惊叹8700年前的贾湖古笛,证明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原民族的音乐水平,在史前时期就已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穿越8700年大自然成长与消亡所发出的声音,浓浓的藏于这“鹤骨为笛,其声清越”的丹顶鹤骨制作的笛子之中。贾湖骨笛余音尚袅袅,锄耕时代的“石磨盘石磨棒”则无声的诉说着裴李岗先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跨过了刀耕火种的阶段;华夏文明前行着,等级制度的“蟠虺纹曲耳铜鼎”彰显春秋时期拥有大量财富的王侯贵族的尊贵身份;汉代“七层彩绘连阁陶楼”、唐代“抚琴引凤铜镜”、宋代“杂剧与散乐人物雕砖”、王铎“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每周一品》像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使人眼前一亮,它用新颖的视角解读着华夏文明,一期一期的浏览,对中华文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最使人乐此不疲的是,顺着《每周一品》六位一体的品读思路细细浏览,然后,去河南博物院一一对照文物,来一个立体品读。本来我以为我对河博的文物了解至深,但从《每周一品》得到的资讯和新的视角再来看这些文物,就感到原来的认知是狭隘和肤浅的。闲来从博物院的一楼到三楼反复观看,总有新的观感灵光一现,真是精神上的巨大享受。在河南博物院的三楼,有三个特展厅,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这里的讲解由志愿者担当,带着《每周一品》新颖视角,再听志愿者独具特色的讲解,真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每周一品》像醇香的美酒,值得“每周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