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原国学讲坛>>动态
 
   
穿越千年,考古专家刘春迎带您探秘开封城下城
作者:秦莹莹 / 文      发布时间:2014-12-29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春迎教授作《揭秘开封城下城》讲座
 
讲座结束,主办方留出互动时间,听众们纷纷提问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龙亭宫,‘宫摞宫’,潘阳湖底几座宫……”这段广泛流传于开封民间的顺口溜,终于道出了它惊天的地下秘密!

12月27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的“文明向心——揭秘中国”大型公益系列讲座第八讲在河南博物院如期开讲,特邀讲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开封城文物考古专家刘春迎先生带来的讲座《揭秘开封城下城》,为大家再现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开封古都。

开封城下城概述

据史书记载,开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开封城和清代开封城。这六座城池按照时代由早到晚、地层自下而上的顺序叠压在了一起,深深地掩埋在了今开封城地下数米乃至十数米之深,所以就构成了开封"城下城"、"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开封城下城特点

开封城下城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刘春迎老师在讲座说:“主要有四个特点:城摞城;城套城;门摞门;路摞路。”刘老师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城摞城

刘老师讲道:“中国古代的都城,大都历经数朝建都,但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原因,不得不抛开旧城,另选新址营建新的都城。但是古都开封,虽历经兵灾水患,却是在原来的城址上屡淹屡建、屡毁屡建,历代城址的位置都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自从唐汴州城至今,其间虽然已经过了12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城的总体格局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可谓是沧桑巨变,格局依然,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城套城

考古发掘中还发现:除了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城的略偏西北一带、局部与今开封城相重叠以外,其它各时期的古代城址,有的和今日开封城完全重叠,有的是其城垣的四壁和今开封城墙互相平行,从而形成了层层相叠、环环相套的局面。

门摞门

“今日开封城墙的东门和西门,仍分别叫作宋门、曹门和大梁门,其名称就是源自唐代的汴州城,其门址的位置较唐代也没有变化。”刘老师说。另外还有2000年5月,在开封城墙西门北侧古马道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在同一地点发现有不同时期的三层古马道上下相叠,宛如“叠罗汉”,它为开封“城摞城”、“门摞门”现象的研究增添了确凿的实证。

路摞路

刘老师解释说:“北宋时期,由皇城的正南门宣德门、向南经内城的正南门朱雀门、再向南通往外城的正南门南熏门的大道,是整个东京城布局的南北中轴线,也称御街。经考证,这条中轴线,早在唐代汴州城时已基本形成,后经五代、北宋的发展,渐趋完善,一直到金、元、明、清,其位置始终没有移动。这种“路摞路”的奇观,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更是极为罕见。”

开封城下城形成的原因

刘老师认为:形成开封城下城的原因大概有朝代的变迁、战争的破坏、水患的淹没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水患。由于黄河洪水的多次吞噬和黄河泥沙的不断淤淀,便把开封历史上的一座座城池深深地淤没在了地下,从而形成了开封“城下城”、“城摞城”的景观。

另外,在上古时期,开封附近的自然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有利于早期开封城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所以历朝历代都想在此定都,使得开封的政治地位一路飙升,再加上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夷门自古帝王州”的传统思想理念得到了不断地强化,所以,朝代不断更替,都城建了淹,淹了建,如此重复,便不难想象会形成这种城下城的奇观。

讲座最后,刘老师还把话题进一步深化,他认为:历史形成这种独特的奇观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尽全力地保护它不被破坏,要留给子孙后代更多的文化积淀。

【主讲简介】

刘春迎,河南杞县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开封城文物考古专家。致力于北宋东京城、开封地方史志、开封文物考古等方向的研究,著有《北宋东京城研究》、《考古开封》、《揭秘开封城下城》等。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