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原国学讲坛>>动态
 
   
“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第二讲:《中国玉文化》
作者:王慧颖      发布时间:2016-01-21
主讲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

它被认为是山川的精英,是上天恩赐的宝物;它承载着一种文明,这种文明传承了八千年。

玉,作为中华民族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的“石之美者”,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千年文明凝聚到这种天然矿物上?玉是什么?你真的懂玉么?

1月16日,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承办,大河网等媒体支持的2016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大道中原”系列第二讲《中国玉文化》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开讲。著名玉器鉴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结合考古知识对中国玉器文化进行独到解读。

中国考古学家相信在新石器时代与铜器、铁器时代之间,横亘着一个玉器时代。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就是在新石器时代有无发达的玉器文化。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玉,广受中国人尊重珍爱。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汤,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由考古资料可知,七八千年前,先民已认识了美丽坚实的闪玉(Nephrite),取之磨以为兵,琢为饰物。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祇祖先。

讲座上,刘国祥说:史前玉文化以红山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出土玉器多为动物形状,说明了当时社会是一个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社会,“那时人们崇拜大自然间一切生育或生存能力优于人类的动物,并用动物的形象做成部落的族徽;在部落融合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图腾合体,渐渐演变成两个图腾系列:龙和凤。”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图腾,在五千多年以前北方的红山文化已经产生了。到2000年后的良渚文化,玉器形状和纹理多为几何形。这说明良渚时期社会发展程度较红山文化高,由动物崇拜超越到“天地崇拜”——以璧拟天,以琮拟地。由于古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璧是圆形,琮是方形。“礼玉”时期在这里萌芽,并在西周达到鼎盛。在西周发展出“六玉”体系,以代表天、地、东、西、南、北的概念,成为更系统的理性崇拜。

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祇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

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出行?什么样的日子适宜婚嫁?迎接客人要穿什么衣服?出席丧礼要带什么物品……从平民到王侯,人们都在一个“礼”的框架内循例有度地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代的玉器也被纳入到一个严格的礼仪制度之中。讲座上,刘国祥老师用收藏的考古图片作为示例,为听众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分析了玉文化作为衡量文明进程的一个标准。他说,西周之后,“礼玉”的概念慢慢被取代,玉的神圣性也慢慢被世俗化。隋唐时期,民间开始享受拥有玉的权利。自此,玉的神性消失了,玉成为表明身份和带来吉祥的象征。

除了表示身份和吉祥,玉还有什么其它内涵?刘国祥老师表示,玉德的概念起源于孔子。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

聊完玉的内涵,刘国祥老师与在场听众热情互动,答疑解难,现场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