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
发布日期:2019-05-10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展览名称: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

主办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展出时间:2019年4月18日—2020年4月18日

展出地点: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二楼二号专题展厅

河南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古称“豫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上古时周边诸侯称这里为“中国”。

奔腾的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冲积的沃壤滋养了这里的生息,八千多年前的农业和定居,五千余年的城邑建制,四千年前最早国家的建立,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在文明发展历程中始终走在前列。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以华夏文明为主干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中国的王朝始于夏代,都在偃师;数千年来,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中原建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炎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字圣许慎、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等,数不尽的先贤,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惊世奇迹。丝绸古道从洛阳延伸,佛教传经从白马寺开始。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煌煌生机。

中原文明的发展历程即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历史的缩影。本展荟萃河南文物珍品200余件,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原大时代的文化风貌,以期观众从中得窥中华文明之光,感知古代先民绚丽多彩的多层面的精神追求。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700~6800年)

通长23.6厘米,上口径0.97~1.05厘米,下口径1.15~1.45厘米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说明】截取鹤类尺骨制成,内部中空,上有七个镂空圆孔,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骨笛经测试可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制作了乐器。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制作了乐器。

妇好鸮尊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盖高13.4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说明】鸮(猫头鹰)形,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宽尾下垂着地与两足构成三支点。颈后有鋬,背部开半圆形口,盖上立鸟附龙,尾部有鸱鸮,作飞翔状。其周身纹饰雕刻精细,整体以雷纹衬地,蝉纹、双头怪夔、兽面纹、盘蛇纹等交互使用。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器物造型生动,作者把丰富的想象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巧妙地以动物为题材,塑造成实用礼器,既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艺术的概括处理。繁缛的花纹饰于器表,整个器物显得更为威严狞厉,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从铭文上可知,该尊是妇好的器物。

妇好鸮尊的外观像一个昂首挺立的鸮鸟,器物通体纹饰有八种之多,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作者丰富的想象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与艺术的概况夸张相结合。威严的鸮鸟,繁缛的花纹,反映出商晚期庄严狞厉的审美倾向。

武则天金简

是罕见的武则天遗物,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通皇帝使用的金简,也为认识、研究武周历史及武则天的晚年思想提供了宝贵史料。金简中的“国”“曌”“日”“月”“臣”这几个字是武则天自创的新字。

汝官窑天青釉鹅颈瓶

宋代(960~1279年)

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

1987年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说明】此瓶器表满施天青色釉,瓶口釉薄处微露胎色,呈黄褐色,釉面肥润莹亮,布满蝉翼状开片。瓶颈部与腹部饰折枝变形莲花纹。造型简洁,线条雅致,体现出宋人闲适淡雅,内敛宁静的审美趣味。

汝窑以天青色釉最为著称,其釉料配方也常被人视为汝瓷珍贵的原因之一。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宝丰清凉寺遗址附近发现有丰富的玛瑙矿,且汝窑窑址内也出土了不少石英、玛瑙原材料。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汝窑以玛瑙作为御用汝瓷釉料的事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