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奋进中原
发布日期:2021-05-06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政权,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以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家作主

迎着新中国成立的第一缕曙光,河南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巩固并加强新生人民政权。1950年4月河南省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开封举行。根据郑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1954年底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机关全部迁到郑州。自此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949年至1953年,党领导河南人民分三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于此同时,河南人民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捐钱捐物。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在半年时间进行了170多场义演,并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




战天斗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视察黄河。他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到黄河实地考察。河南人民积极响应,治理黄河、兴建水利的号召。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的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1960年至1969年,河南林县人民未改变当地严重干旱缺水的恶略环境,用最普通的工具,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



1962年12月,焦裕禄肩负党和人们的嘱托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用自己一腔热血履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