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文官俑
发布日期:2020-11-24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三彩文官俑,唐代文物,高119厘米,头戴高冠,身穿广袖黄袍,袍边及袖口饰翠绿和粉白色釉,内着白裳,长垂至地,腰间束带,足蹬靴,立于椭圆形束腰镂孔座上,身材修长,双手拱于胸前,面部表情严肃。

文官一词最早产生于汉代,据《汉书•刘敬孙叔通列传》记载:“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文官制度大约在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度以后方始形成。其主要内容是选任制度。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文官制度的第一次发展,隋唐时期则迎来了文官制度的蓬勃发展期。隋炀帝开科取士,主要考察士子治理国家的能力,将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了更好地选拔官吏,唐代完善了科举制度,武则天更首创殿试,对选拔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士人多投身政治,出仕为官,唐朝许多宰相便出身于进士。唐代文官俑的大量出现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体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