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汉初年,工匠们的大胆创造,将一位汉宫年轻侍女小心翼翼举灯的造型定格,成就了一件构思精巧、环保洁净的鎏金铜灯,灯光如炬,却不见烟气环绕。铜灯内外的铭文,讲述了她复杂的流转经历,她原属阳信侯,后辗转来到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又被赐予中山靖王王后窦绾,成为其珍爱之物。1968年满城汉墓的偶然发现,使这盏铜灯重新面世,尽管已伴着她的主人长眠地下2000余年,但由于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她依然金光闪闪,身姿婀娜。穿越千年,当她的光芒重现,世人无不惊叹于她的美丽与智慧,将其誉为“中华第一灯”。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三楼“国宝特展”展厅是河南博物院展览的新亮点,特展实行的是国宝“轮流坐庄”制,即每一期向大家展示一件国宝,通过图示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综合技术对展览进行深层次解读,第一期坐庄嘉宾是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贾湖骨笛”,第二期坐庄嘉宾迎来了河北博物院镇院之宝“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此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组成。全身九处铭文共计65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长信宫灯。

它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精湛的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向我们呈现出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和审美。

驰名天下的“中华第一灯”都有哪些亮点:

亮点一 可调节的亮度和方向

长信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十分巧妙,共由六部分分铸而成,每部分都可拆卸,方便清洁。灯罩由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汉代的铜灯多是动物造型,长信宫灯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汉代人形铜灯。

亮点二 别具匠心的环保设计

长信宫灯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独特的环保设计理念。宫女体中为空心,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可吸纳排烟,保持室内清洁,同时在宫灯的底座部分还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空气污染。直到今天,这种超前的环保理念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亮点三 精妙绝伦的鎏金技艺

长信宫灯历经2000多年仍光彩依旧的原因在于其器身施以的鎏金技艺。鎏金是我国古代在金属器物上镀金的一种方法,是以金汞合金为原料的金属表面加工工艺,这项技术起始于战国,汉代时称为“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汞)合成金汞齐,涂在铜(银)器物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不脱落。汉代时期的鎏金技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出土鎏金器物的地域较广且数量众多。

一盏宫灯,凝聚了西汉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一位佳人、一盏明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物阜民丰。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