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展
发布日期:2018-02-07

犍陀罗(Gandhara)为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盆地周边地区,与阿富汗相邻。佛经记载此地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盛极一时。犍陀罗地区地处沟通东亚、中亚与印度次大陆的交通要道,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波斯人先后统治此地,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多元文化深刻影响了当地佛教,形成了著名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佛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  佛陀与菩萨像

佛陀(Buddha)是觉悟的人(觉者)之意。“菩萨”是“菩提萨多”(Bodhisattva)的略称,指普济众生、有天上觉悟的慈悲者。开悟之前的佛陀也曾被称为菩萨。贵霜帝国时期,大乘佛教在犍陀罗地区兴起,希腊文明特征融入佛教,贵霜信徒接受了西方神像的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开始用以人的形象表现佛陀和菩萨,因此犍陀罗地区被誉为佛像的故乡。

佛陀坐像

本件为结禅定印跌坐的佛陀像。根据佛的大小推测,本件应该有一个高50厘米左右的莲花座。本件传出自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区的兰迪·卡塔尔(Landi Kotal),佛像的脸部雕刻十分优美,面容端庄秀丽,嘴角微翘,像是含着一抹淡淡微笑。衣纹飘逸流畅,整体姿态祥和,保存完好,堪称犍陀罗佛像中的精品。

本件为灰泥佛像。灰泥技法公元2世纪后期至3世纪前期自罗马传至犍陀罗地区,在阿富汗的哈达(Hadda)及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Takkasila)尤为盛行。灰造像的制作方法是在木头上缠绕绳子,再抹上灰泥造型。犍陀罗地区常有制作灰泥塑像的刮刀出土。

佛陀立像

佛陀的头发为流动状的波浪发型,显示出古希腊罗马风格强烈的影响。。左脚稍稍往前踏出的造型也是由古希腊雕刻而来。该造像又被称为“行走的佛陀”。本件整体往下方倾斜,这种姿态的佛造像虽然并不少见,但是具体有何种寓意,目前还不明朗。

本件出土地传为塔科特·巴依(Takht-i-Bahi),该地的土壤带有大量铁元素,所以铁元素附着在造像上之后,整个造像的外观呈现出红色。塔科特·巴依是犍陀罗的中心地带,此地出土的犍陀罗顶峰期的造像最多。

佛陀坐像

本件为典型的犍陀罗最盛期的精美佛像,有着希腊风格的波浪发髻和流畅的衣纹。佛陀面部祥和,充满睿智,做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台座中央雕刻有弥勒菩萨,其周围有众多的供养者。台座的两端雕刻着雄壮的狮子,其正畅饮着仙女端来的葡萄美酒。

通体残留有少许金箔。虽然佛像的鼻子和手指有少许修复,但如此高大精美的犍陀罗雕像实在不多,本件堪称犍陀罗佛像之极品。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也有一件类似的精美雕像。

佛陀头像

本件佛陀头像头发为呈希腊式的波浪状,眼睛微闭,面容慈祥。耳垂较长的特征应该是受印度本土佛像风格的影响。

菩萨与供养人浮雕法座

本件传出自阿富汗昆都士地区,或为佛陀或菩萨造像的法座。正面两端饰两只蹲坐的狮子。中间菩萨跏趺坐,结禅定印,身着天衣,后有头光,应为释迦菩萨。菩萨左右两侧各有三位身着印度、贵霜服饰的供养人,手持供物。本件为石灰岩材质,在健陀罗佛像中较为罕见。

佛陀与菩萨浮雕

 本件上段为佛陀坐像,下段为菩萨立像。中间推测应是佛陀坐像。本件可能是马图拉风格最晚期的作品。

第二单元  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

犍陀罗佛塔周围常装饰有描绘释迦牟尼故事的雕塑,这是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本生讲述了释迦牟尼前生修菩萨行的故事,因缘描述了佛教种种因果报应的故事,佛传则是叙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犍陀罗地区以佛传图像为主,本生、因缘故事图像不甚发达。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亚述、埃及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之后,公元前327年经今天的阿富汗南下印度,兵锋直指旁遮普邦的希发西斯河。但由于军队厌战,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最终止步于此。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虽然他的帝国走向了分裂,但大量希腊人随军队定居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许多希腊化的城市,统称为“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公元前250年,塞琉古王国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n)守将狄奥多塔斯(Diodotus)独立,定都蓝氏城。史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Greco-Bactrian Kingdom),即中国史籍中的“大夏”。希腊艺术与东方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希腊化艺术(Hellenistic Art)。

公元前180年左右,大夏王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趁印度孔雀王朝灭亡之际,入侵北印度犍陀罗地区。其子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约公元前155年—公元前130年在位)成为有文献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崇信佛教的希腊君主,他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佛教经典《弥兰陀王问经》中。其统治范围一度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地区。犍陀罗佛教艺术正是在这一时期勃兴。之后贵霜帝国迦腻色迦一世((Kanishka I,约公元127年—公元140在位)统治时期,将佛教定为国教,大乘佛教兴起的同时,净土、弥勒等信仰也兴盛起来。

燃灯佛授记浮雕

本件内容为燃灯授佛记布发掩泥场面。本件画面中云童子俯身跪拜,为使燃灯佛不致滑倒,长发垂地。燃灯佛立于中央,莲花散于头顶。画面左侧的门为印度风格。燃灯佛为过去古佛之一。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据《佛本行集经》载,释迦牟尼的前世为一名叫云童子的青年,在莲花城遇到燃灯佛,便从一青衣女婢手中买了一枝七茎莲花。见到燃灯佛后,他将花散在空中以做供养。燃灯佛为云童子授记预言,称他来世将作佛,名释迦牟尼佛。

乘象入胎浮雕

本件描绘白象投生场景。《佛所行赞》中说摩耶夫人卧于床上,太子从兜率天下界投生。浮雕表现了王后梦见白象投入其腹中的情景。白象的身上带有背光,摩耶夫人右侧有灯盏,以表示夜晚。其左侧则为女侍卫。床前还有搁脚的矮凳,这是当时常见的摆设。图像中的石柱是古希腊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御马诞生浮雕

释迦牟尼诞生的时候,未来服侍佛陀的白马和仆人车匿也在同时出世。本件表现的就是车匿和白马诞生的场景。浮雕的右侧是怀抱释迦太子的阿私陀仙人。

佛陀断食苦行浮雕

本件表现佛陀为了开悟,前往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中断食修行的场景。随着修行的深入,佛陀也濒临死亡。佛陀的左上方是手持金刚杵护卫执金刚,周围有礼拜的供养人。佛陀身下台座以石头雕成,头上的树叶寓意佛陀正坐在树下修行。

最有名的苦行像目前藏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中央博物馆(Lahore Central Museum)。该造像表现出佛陀在生与死间徘徊时的崇高之态,极为生动。

初转法论浮雕

本件描绘佛陀在鹿野苑为弟子五比丘初次说法的场景,以法论象征佛陀。台座旁边的两只鹿象征鹿野苑。右上方应为供养者。

佛陀说法浮雕

本浮雕表现的是佛陀坐在洞窟之中,帝释天派遣乐师弹琴并祈愿佛陀说法的场景。佛陀的左边是弹琴的人,右边则是帝释天。

八分舍利浮雕

佛陀火葬之后,临近国家因争夺佛舍利而陷入战争。最后佛舍利被分配给了八个国家。徒卢那将佛舍利公平地给予了八国使者。本浮雕左下部分表现了为本国所得舍利建造佛塔的场景。

礼拜佛塔浮雕

《大般涅槃经》中阿难对末罗人开示,佛陀的舍利应该被视为王中之王的骨殖,在火化分舍利之处应建塔纪念。自八分佛舍利之后,各国都建起了舍利塔。本件为礼拜佛塔的场景。

自八分佛舍利之后,各国都建起了舍利塔。本件为礼拜佛塔的场景。

礼拜佛塔浮雕

本件为佛塔窟浮雕,中央为佛塔,四周为礼拜的信徒。

第三单元  其他诸神与众生像

出现在佛陀和菩萨周围的有各种各样的众神,如梵天、帝释天、四天王等。在犍陀罗地区,因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还有特里同(Triton)、阿特拉斯(Atlas)等神话形象出现,常见于建筑构件中。

般阇迦和鬼子母神像

  鬼子母神音译为诃梨帝母,为二十护法诸天之一,其丈夫般阇迦,为财富之神。本件鬼子母神与般阇迦分坐于左右,儿童环绕两侧。般阇迦手持长枪。鬼子母神右手持其象征石榴,左手持来源于古罗马的丰收之角(Cornucopia)。本件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海神纹饰三角构件

本件饰有古希腊的海神(Ichthyocentaur),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为鱼,脚为马蹄。这种三角建筑构件位于佛塔台基侧面。

花绳浮雕

本件这种扛着花绳童子的形象来源于希腊罗马艺术,用于描绘胜利、节庆的主题,装饰在佛塔塔身中部或阶梯的两侧,在犍陀罗艺术中十分具有代表性。有的裸体的童子头戴花环,佩戴项链,花绳中间是露出上半身的供养人,还饰有茂盛的树叶,象征着佛陀永恒世界的丰饶。

夜叉像

本件为马图拉风格造像,为大肚子的夜叉雕像,双臂高举,可能举着三宝标。

第四单元  舍利容器与佛塔

佛陀舍利(Sarira)是指佛陀火化后的遗物,象征着“遗教不灭”。佛经记载佛陀涅槃后,舍利被分为八份,为各国所崇奉,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佛塔(stupa),音译为“窣堵波”,原为一种墓葬建筑,佛陀亲自安排的葬仪中即有建舍利塔。佛塔为佛教徒神圣信仰的所在,是寺院的中心,对佛教建筑有重要影响。

舍利容器

阿育王时期曾将舍利分作8万份分赠天下,供信徒建塔供奉,为保存佛舍利,出现了各种材质和形状的舍利容器。佛经中说可以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因此舍利容器中多有宝石等物。 

舍利容器

本件表面贴有金箔。

佛塔窟浮雕

本件为带佛塔的塔窟浮雕。有学者认为佛塔起源于早期出家行者和婆罗门安置生活的小屋,这种被称为Dome的圆屋顶小屋与佛塔有着相似之处。

佛塔

本件这种小型佛塔一般分有五个部分,即基台﹙Medhi,最下层圆形或方形的基础面﹚、覆钵,半球形的主体﹚、平版台箱﹙在覆钵上的箱形物,可收藏遗物的方龛,或称圣骸堂﹚、柱竿﹙在平版台之上的柱竿﹚、盖﹙柱竿上的华盖﹚。


第五单元  贵霜帝国钱币

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受匈奴逼迫西迁中亚并使大夏臣服,分其国为五部翕侯(Yabghus,叶护)作为附庸。公元1世纪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攻灭其他四部,自立为王,建立了贵霜帝国,此后从巴克特里亚继续南下,灭亡印度一希腊王朝并不断东扩,从而建立贵霜帝国。公元2世纪萨珊波斯入侵,贵霜此后逐渐分裂衰落,至公元4世纪残余势力为嚈哒(Hephthalite)所灭。

贵霜帝国历史空白较多,除极少数汉文史料外,主要依靠出土钱币构拟君主世系,但其世系和各王在位的绝对年代学术争议依然很大。贵霜钱币受希腊化时期文化影响较深,表面多铸有国王的形象、名号和诸神的形象。

贵霜翕侯赫拉奥斯铜币

赫拉奥斯(Heraios)为贵霜五翕候之一,本件为4德拉克马银币。正面束头带国王头像,背面国王骑像。身后有耐克(Nike)女神手持花环为其加冕,有变写的希腊文“贵霜的僭主赫拉奥斯”。马腿间有希腊文“塞克”。

无名王铜币

本件没有王名,仅铸有Soter Megas,意思是“ 伟大的救世主”,是希腊式钱币铭文中常见的对国王的一种赞词 ,意在宣扬国王的荣耀和伟大。它一般都和国王的名字一起出现在钱币上,以表明由某位国王所发行。贵霜钱币中却出现了一种只有 “Soter Megas” 赞语而无王名的特殊钱币,学者称其发行者为“无名王”。

根据腊跋闼柯碑铭,有学者认为阎膏珍即应于钱币中的无名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无名王应为阎膏珍在位时期,监领天竺的某位诸侯。 

本件产自迦毕试造币厂。正面为戎装国王站像。背面饰湿婆、神牛及佉卢文铭文。左方有佛教三宝标。

迦腻色迦一世金币

迦腻色迦一世(Kanishka I)是贵霜帝国的第四代君主,是贵霜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佛教的保护人和发扬光大者,其在位期间是贵霜帝国的鼎盛时期。

本件正面为一手持权杖一手供奉祭坛的国王站像,高冠飘带,高鼻长髯,肩上火焰,长袍长裤,贵霜文“王中之王,贵霜王迦腻色迦”;背面带头光的大地神娜娜(Nana)。此神来源于伊朗神话阿纳西塔(Anahita)女神。


迦腻色迦二世金币

迦腻色迦二世(Kanishka Ⅱ)时期贵霜帝国疆域不断缩小,阿姆河以西归属贵霜沙王朝;以东包括喀布尔、犍陀罗直至旁遮普仍为贵霜统治。

本件为1第纳尔金币(重7.8克)。正面饰国王盛装一手持三叉戟供奉祭坛站像,脚前有婆罗米文印记及铭文“王中之王贵霜王迦腻色迦”。背面饰湿婆、神牛。

寄多罗金币

约公元360年原为贵霜帝国附属国的寄多罗(Kidara)人取代贵霜。这一王朝名称得自创始人匈奴裔寄多罗。其最大疆域包括白沙瓦、塔克西拉、旁遮普和查谟。该王朝为时短暂,公元五世纪为嚈哒人所最终消灭。

本件为1第纳尔金币(重7.8克),产自塔克西拉造币厂。正面为国王手持三叉戟供奉祭坛站像,四周有婆罗米文“贵霜王寄多罗沙”。背面为大地神阿多赫索坐于宝座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