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艰苦奋斗
发布日期:2019-11-06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焦裕禄不等不靠,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在兰考的日子里,焦裕禄拖着羸弱的身躯,以“只争朝夕”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改造兰考贫穷的实践活动中。有时肝部疼得他直不起腰、骑不了车、拿不住笔,他仍然坚守岗位、冲在第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绝不甘心。

                                                                           ——焦裕禄


访问肖位芬

焦裕禄深知:治理风沙,必须植树造林。关键是种什么树?沙丘怎么种?日后如何养护? 1962年12月9日,焦裕禄来到老韩陵村调研,认识了农民饲养员肖位芬,虚心向他请教改变兰考面貌的办法。他们在牛屋谈了三天三夜,肖位芬就把他几十年在风沙中积累的经验都说了出来:挖穷根种花生,要想富种桐树。这位淳朴的老汉没料到一席闲聊,为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向“三害”进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访问魏铎彬

兰考东坝头张庄村,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也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1963年7月,焦裕禄在张庄调研时,发现一座坟茔,在大风的洗礼中数年安然无恙。他找到发明者——魏铎彬虚心请教,得知是把沙底下的胶泥翻到上面来,封一尺多厚。焦裕禄将这个胶泥固沙的办法记录下来,经过仔细研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焦裕禄将这个用胶泥封沙丘的办法,形象地称为 “贴膏药”。

为把兰考的盐碱、沙丘地改造成良田,多打粮食,让兰考的老百姓逐渐走向富裕路,1963年春节刚过,焦裕禄专程来张市镇边岗林场(后来改为边岗大队)找时任党支部书记吴庆借树苗。一千棵桐树苗、两千斤桐根、两千斤桐条、六千株杨苗,整整装满了两大卡车。吴庆和生产队长宋庚立还去兰考指导了半个月才回来。


在兰考扎根的两位南方大学生朱礼楚和魏鉴章

兰考泡桐育苗,最早始于老韩陵公社的张庄基地。朱礼楚和魏鉴章是这一基地的创建者。焦裕禄根据两个大学生的建议,大力栽种泡桐,实行农桐间作,收到不错的效果。


焦裕禄亲自命名的三位护林小英雄

初到兰考的焦裕禄,通过走访调查很快意识到:“沙地没有林,有地不养人。”他号召全县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大搞植树造林。图为焦裕禄亲自命名的三位护林小英雄。


焦裕禄与他亲手种的泡桐合影

焦裕禄在朱庄下乡时,看到地头有一颗幼桐苗,就找了一处空地栽下。过了一个多月,焦裕禄又来到这里,看到栽下的树苗已是勃勃生机,第一次主动照相留念。


开挖河渠,争取旱涝保收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焦裕禄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挖淤压沙


和社员一起研究在沙丘上“扎针”

焦裕禄在高场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时,研究出要想使沙丘上“膏药”贴得牢,还得在上面“扎针”(即在封住的沙丘上栽树)。

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无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这是目标;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

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灌、制、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针。

治碱:遍地“白雪”,全县一半耕地不立苗,这是基本情况;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多施有机肥料,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

焦裕禄在工作中,非常注意从群众中发现、培养、宣传榜样。他深知:树一面旗帜就会引领一片风尚,立一个标杆就会涌现一批标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小妹

王小妹,女,1937年1月出生,尉氏县大营区尚王村人。她是焦裕禄在尉氏县发现、培养和树立的第一个劳动模范。50年代焦裕禄曾编写的一首顺口溜宣传王小妹:王小妹十八岁,犁地耙地她都会,大家都学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争当青年先锋队。寥寥数语将一个农村丫头唱得家喻户晓,使她从地头的一个小姑娘成了县里的劳模。在榜样的感召下,当地一大批劳动标兵、技术能手纷纷涌现。


1951年5月,作为妇女解放的典型,王小妹和身为团县委副书记的焦裕禄一同参加共青团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图为陈留专区代表合影,三排左一为焦裕禄。


省劳动模范奖章

1951年,王小妹组织了8家农户,在全县第一个成立了生产互助组,后受到上级的嘉奖,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农业劳动模范”。


誓师大会

1963年8月27日-9月1日,在焦裕禄主持下,兰考县召开全县大小队干部盛大集会。会上,焦裕禄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英模人物多达685个,号召全县向他们学习。会上,在抗灾斗争中四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典型:韩村、秦寨、赵垛楼和双杨树等做了重点发言,介绍战胜灾害的经验。这次大会,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是兰考抗灾斗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韩村的精神:1962年秋季韩村遭受了极严重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高粱穗。韩村人说“摇钱树,到处有,全靠自己一双手”提出了不向国家要救济,靠卖草生产自救,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战胜了灾害,夺得了1963年的大丰收。焦裕禄高兴地誉之为:“韩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


韩村即将成熟的庄稼受淹绝收


韩村人1962年冬割草27万斤


韩村人战胜了灾害,夺得了1963年的大丰收

秦寨的决心:1963年,秦寨的群众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挫伤除“三害”的决心,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蚕吃桑叶”的方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焦裕禄说:“眼下困难多,不要怕,秦寨的决心要比困难大,困难中出英雄。”


兰考县秦寨大队社员在起碱造田


秦寨人深翻土地治盐碱

赵垛楼的干劲:赵垛楼群众在1960年-1963年连续七季绝收的困难面前,不气馁不灰心,以冲天的干劲,挖渠排涝,一季翻身,向国家卖了8万斤余粮。焦裕禄高度赞扬赵垛楼的革命干劲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焦裕禄在赵垛楼蹲点时,写《七季绝收,一季翻身》的地方


赵垛楼丰收季

双杨树的道路:红庙公社双杨树大队的社员在1963年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他们兑钱、兑鸡蛋、卖猪,买种子,买牲口,坚持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道路。他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富,咱富到一块”。焦裕禄说:“双杨树社员坚持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双杨树村民兑钱投资打机井

坝子的风格:红庙公社坝子生产队的社员,抗灾夺得丰收后,压低口粮标准,卖粮食支援灾区。焦裕禄亲自给县委起草报告,通报全县表扬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刘忠行奖状

焦裕禄在兰考树立了许许多多平民英雄,饲养员刘忠行就是焦裕禄在赵垛楼蹲点时发现,并向全县推广的第一个平民英雄。


县委发给秦寨大队的奖状


县委发给赵垛楼大队的奖状


县委发给双杨树大队的奖状

兰考县委命名城关公社豆寨大队韩村生产队为“硬骨头”生产队


焦裕禄对老韩陵材料批示



焦裕禄穿过的衣服、被褥、袜子。

从1953年焦裕禄到洛矿报到时就穿着这件黑棉衣,在洛矿工作九年,职位从基建副科长、一金工车间主任到调度科长,他调离洛矿时仍然穿着。后来到兰考赴任县委书记时,焦裕禄仍不舍得换下。


焦裕禄妻子和孩子们的合影

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他对家人充满柔情,却至死都没来得及与家人拍上一张合影。图为焦裕禄妻子徐俊雅和孩子们的合影。后排自左至右是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小儿子焦保钢、妻子徐俊雅、儿子焦国庆,前排自左至右是儿子焦跃进、女儿焦守云、女儿焦守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