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
发布日期:2017-09-11

文物名片

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漆器清代足径36.50厘米口径44.3厘米18.60 厘米,1958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入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漆盒整体为菊瓣式,鼓腹,圈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盖,下部为器身,由子母口分出器身和器盖。内里整体髹黑色漆,外部髤枣红色漆地。采用填漆戗金技法,雕刻不留空地,浑然一体,其纹样细如毫发,流畅自然。漆盒盖面装饰云龙戏珠纹,纹饰正中装饰一条张口睁目,须发张然的五爪团龙,四周是四条云龙,在云海中追逐嬉戏。器盖等分为十六瓣,每瓣上均饰云龙戏珠纹。上下口沿饰云蝠纹,器身也等分为十六瓣,均以海水与流云纹装饰,圈足绘有回形纹饰。

图1  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 


文化解读

中国古代使用天然漆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在《韩非子 十过》篇中就记载,在尧、舜、禹时代,先民们就能制作“流漆墨其上”“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的各种实用器了。而舜帝为了追求美,追求奢侈,做了以木头做胎,用大漆髹饰的器物,因此引发了十三个诸侯国的强烈不满。由此可以看出,在漆器开始产生的时候,就被打上了华美、奢侈的贵族标记。已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胎圈足碗”(图2)和缠藤篾筒形器,它们的出土使我们知道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门就已经学会利用漆树汁液涂绘在器物表面,来增加器物的美感,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了。


图2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胎圈足碗”

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了髹漆工艺,大量的生产了许多器型多样的生活器具,装饰纹样丰富多变,祥禽瑞兽充满动势,富有神秘色彩,中国漆器发展进入了第一个辉煌时期。已知的出土的战国漆器以受楚及楚文化影响最为集中的湖北、湖南地区为代表。    秦汉时期,国家的大一统、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令手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西汉时期,漆器工艺在春秋战国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审美功能与实用相统一的发展高峰。(图3)将西汉与战国时期的漆器发展成就相提并论,不仅仅因为它们当年的产量和今天的流传同样巨大,在当时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里的地位同样重要,更为后来漆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已被数以万计的考古发现证实。在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四川、山东等地发现的西汉时期等级较高的墓葬里,可以一次出土数十件乃至上百件漆器。而在较偏远的贵州、广西,甚至在朝鲜、蒙古也有发现。当时出现的金银箔贴花发展成绚丽夺目的金银平脱,成了唐代最具代表的装饰;锥画则演变为精美的戗金银,成了宋元时期漆器的重要代表;而进入汉代才兴盛起来的夹纻胎工艺甚至延续到了清代,成为著名的脱胎工艺。

图3  西汉彩绘妆奁    

随着瓷器的出现,漆器由秦汉时期强调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开始向单一的审美功能转变。漆器中的食器与酒器类器物逐渐被瓷器替代。而此时漆器的调色技术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发展出色泽色泽绚烂斑斓的斑漆、深沉淡雅的绿沉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漆器装饰工艺的大发展。金银平脱、镶螺钿等工艺在此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艺术成就;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漆器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漆器成为当时官方、民间都在大量生产制作、销售的工艺品。在这一时期创制了雕漆工艺,装饰工艺上出现了金漆与犀皮两个新品种。    元代在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为明清两代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漆器的生产过程繁复,留下一批装饰华美、技艺精湛的漆艺精品。《古格要论》记载元代螺钿:“元朝时富家,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细”。戗金、雕漆和螺钿等都是当时的著名品种,张成、杨茂是当时的雕漆剔红高手,有“堆朱杨张”之称。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就是《古格要论》的最好注脚。(图4)

图4  元代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

明清时期,漆器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最顶峰。明代政府对于漆器生产的重视,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广泛种植漆树、邀请制漆工艺精湛的工匠到官营的漆器生产作坊制作漆器,成为明代政府在漆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由历代漆器工艺发展而来的漆器技艺在这一时期争奇斗艳,每一件漆器作品都镶金嵌银,精雕细刻,极尽奢华之能事(图5、图6)。在漆器制作上,明代漆器以近乎于纯粹的装饰,成为突出的时代特色,将漆器技艺汇而总之的《髹饰录》也完成于这一时期。清代的漆器工艺延续了明代的工艺风格,并在清代中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髹漆工艺,例如福建的脱胎工艺、北京的雕漆工艺、扬州的螺钿工艺等。

图5  清代脱胎朱漆菊瓣式盒

图 6清代黑漆描金嵌染牙妆奁 


比较研究

制漆业经过元明两个朝代发展,进人清代更为繁盛。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最盛,代表了清代漆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清代漆器的生产区域较为广泛,苏州、南京、北京、福州、杭州、江西、广州、山西、四川、贵州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漆器产地。根据文献记载,清代的漆器品类有近20种,有朱漆、黑漆、彩漆、仿洋漆、戗金漆、填漆、雕漆、嵌螺钿、百宝嵌、识文描金、漆与其他工艺相结合的器物等。这些漆器品种可以归为以下几大类:(1)单色漆。单色漆是指在器物表面只髹一种颜色的漆器。这类器物通常都没有纹饰,光素一色,因此单色漆也被称为"一色漆"。又因单色漆朴素无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只以造型和色泽取胜,单纯而不简陋,朴实而不粗糙,光泽柔和,清雅高贵,又被称为"素髹漆器"。(图7)单色漆是中国漆器中最古老最常见的品种,距今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也是漆工艺中制作最多的一个品种,《髹饰录》将单色漆分为"黒髤""朱髹""黄髹""绿髹""紫髹""褐髹""油饰""金髹"等,其中"黑髹"器物在乾隆时期是最常见。

图7  红漆紫檀文具盒

(2)雕漆。雕漆是宋元以来新兴的漆器门类,其制作方法是在做好的胎上用制好漆料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作为漆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雕漆将髹漆、雕刻、绘画、磨制等多种工艺集于一体,着重展现器物的立体感,因此备受人们的青睐。根据雕漆颜色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从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实物到《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记载都证明,乾隆时期“养心殿造办处”制作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其中以剔红的数量最多。(图8)

图8  清代雕漆人物盒

(3)填漆、戗金彩漆。填漆有“磨显”和“镂嵌”两种方法,首先是在做好的胎体上用单色漆做出底子,然后在漆底子上刻出凹陷的纹饰,再以厚重而艳丽的单色漆填入纹饰之中,经过磨显工序与原来的漆地等高。填漆成品表面平滑光亮,细腻而润滑。从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来看,单纯填漆者数量不多,传世多为填漆与戗金工艺的结合。戗金彩漆为戗金和彩漆两种工艺相结合形成的,《髹饰录》称之为"戗金细钩填漆”属"斒斓类",它的做法是在填漆工艺完成后,紧贴着纹饰的边沿及纹饰中间的纹理用针或刀尖刻画出细密的纹饰,并在细密的纹饰里打入金胶,然后将金箔粘在纹饰上,成为金色的花纹,使填漆器物上的纹饰有金色的边框和纹理,比之单独使用填漆工艺更加斑斓璀璨。还有的直接做成填漆锦纹地,再在锦地上装饰花纹。戗金彩漆工艺在康熙时期就已出现,乾隆时期最为鼎盛,并别出心裁的将戗金彩漆工艺和填漆结合,制作的器物造型多变,纹饰华丽,其中以盒类居多,如云龙菊瓣盒、六瓣式盒、桃式盒、双凤长盒、菱花凤盒、海棠仙盒、八仙长盒、双喜方盒等寓意吉祥如意的器物。(图9)

图9  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

(3)洋漆。即描金、泥金画漆。是在黑色或是红色的漆地上描金、洒金、描金彩漆。《髹饰录》记载:"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文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细钩为阳,梳理为阴,或黑漆理,或彩金象。"做法是在器物的表面以黑漆或朱漆作为底漆,等底漆干燥后打磨平滑。用调制好的彩漆,在漆器的表面描绘纹饰,等彩漆将要干燥时,用丝棉球粘上最细的金粉刷在纹饰上,纹饰就成为金色。以黑漆为地的描金最为常见,朱漆地或是紫漆地的描金则较为少见。(图10)清代认为这种技法来自东洋,称其为“洋漆”“仿洋漆”或“洋金”,日本将这种工艺称为"平莳绘"。另外,《鬆饰录》中阳识门中的"识文描金"也应该属于洋漆类,"识文描金"工艺就是曰本所称的"高莳绘"。"识"的意思是突出,"识文描金"工艺的做法,是用漆或是漆灰堆成凸出的纹饰,再在纹饰上洒屑金或贴泥金,做出的效果比描金工艺更精巧。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可以将金银装饰在漆器上。隋唐时期,这种工艺传入日本,在日本发展成熟后于又明清时期回传中国,对明清时期漆器的描金、泥金技法有一定影响。

图10  民国大漆描金云龙纹柜

(4)漆镶嵌。乾隆时期的漆镶嵌,主要是嵌螺钿和百宝嵌。虽然镶嵌的图案、纹饰及所用的材料不同,但镶嵌技法类似,都是以朱漆、黑漆做地,再嵌以各种图案纹饰。嵌螺钿工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用的是厚螺钿;另一类用薄螺钿。用这两种螺钿镶嵌的漆器在清代都较普遍。从已知的实物来看,嵌螺钿漆器除了单独嵌螺钿外,也有与其他漆器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如描金嵌螺钿、彩漆嵌螺钿等。而百宝嵌,则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珊瑚、玛瑙、玉石、象牙、犀角等珍贵材料的质地、颜色,雕成各种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鸟兽等图案,镶嵌在彩漆板上。(图11)

图11  漆嵌百宝长寿宝贵捧盒 


相关链接

清代漆器的装饰纹样集成了前朝纹饰的精华,更因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库充实、满汉文化相容、加之受西方工艺技法的影响,使得乾隆时期宫廷漆器的纹饰繁复多样,新意百出。除了传统漆器中常见的花巧纹饰外,此时较为突出的纹饰有海水龙(兽)纹、吉祥纹(图12)、文人山水图案、佛教图案等。

图12  清代剔红葫芦形壁瓶 


趣味猜想

您认为漆器能耐高温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



作者简介

李莎,女,现就职于河南博物院保管部,文博馆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