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玉璜
发布日期:2017-10-23

文物名片

龙纹玉璜,玉璜,西周晚期,长9.7厘米、宽1.9厘米、厚0.6厘米,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


深度品鉴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公墓。自1956年以来,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包括两座国君墓、国君夫人墓、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它的发现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2009是虢国国君虢仲的墓葬,于上世纪90年代被发掘,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和十分精美的玉器,其中仅玉璜就有20件,充分体现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1]该墓出土的此件玉璜为青玉,呈米黄色,玉质温润,半透明。正背两面饰阴线双龙纹。“臣”字眼,眼角线下弯,云纹大耳,头顶上雕出细密平行的曲线作为飘发。双龙尾部相互缠绕融为一体。璜两端各钻有一个圆形穿孔。[2](图1)玉璜体表雕琢对称龙纹,尾部彼此叠置或相互缠绕的图案设计在西周中晚期较为常见。从该玉璜的大小和两端穿孔判断,当为佩饰用玉。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璜上双龙纹居多。其形制与甲骨文中的“虹”字形相似。《说文解字》:虹,螮蝀(dìdōng) 也。状似虫。从虫工聲。段玉裁注:“虫者,它也。虹似它,故字从虫。”它,即蛇。《山海经》曰:“虹有两头”意雌雄同体相交之意。古人认为虹是雨后出来饮啜水汽的蛇、龙,对其产生崇拜,将双龙纹刻于形状似虹的玉璜上,以此为介质,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璜同时也是祭北方玄武之神的礼器,玄武被视为水神,古人祭祀玄武神同样有乞求风调雨顺,避难降福的意愿。

图1  玉璜局部图 

文化解读

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新石器时代中期,玉璜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以长江流域的发现最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璜的分布区域开始逐渐扩大,中部包括了长江以及黄河流域,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珠江流域,西至长江上游的昌都县。[3]夏商周时期,玉璜成为重要礼器之一。

《说文解字》曰:“璜,半璧也”。[4]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形制上,比较典型的有半环形、折角形(桥形)、半璧形、扇形等。对于璜的结构形制,有学者认为,璜与珩实为一物,只是佩挂方向不同。孙庆伟先生在《两周“佩玉”考》中提出,璜与珩应加以区别。两者均为佩玉中的主要构件,形制相似,但珩的结构为“隆上而窐下”,即在佩玉中,必须把珩的凸面朝上,凹面向下。而璜正好相反,“隆下而窐上”,是凹面朝上,凸面向下,这是珩与璜的根本区别。此外,玉珩上多有三个以上穿孔,分别居于两端及器身中部,但同时也见只有中部一穿者,且为数不少。珩上穿孔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佩玉的结构。璜器身上一般只有两个穿孔。珩、璜这两种器物流行时间也有不同。璜的出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商周继续流行,但以西周为最盛。而珩的出现最早约在两周之际,春秋以后增多,而以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珩对璜有替代的趋势。[5]

西汉双龙形玉珩(图2)[6],长10厘米、宽2.1厘米、厚0.2厘米,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色青白,较为纯净。珩两端各有一龙,均作回首状,体尾相连,龙鼻上翘,云纹耳后逆,后肢曲贴于腹。上部正中钻一圆孔,采用镂雕并加线刻的技法,两面纹样相同。珩底部的钻孔与镂空处应为悬挂功能而设。

图2  西汉双龙形玉珩

璜的用途,一是礼器。形体较大。《周礼· 春官· 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为“六器”,是礼神的玉器,璜用于礼北方之神玄武。《周礼》又载:“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半天见”。二是佩饰。中小型璜,且有穿孔,多用作佩饰玉,佩戴于颈项间、胸腹部居多,亦有肩部和腰部等。有单璜佩,也有多璜佩。玉璜作为单玉佩的记载,如《山海经· 海外西经》曰:夏后启…… 右手操环,佩玉璜”。[7]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中出土一件以玉璜为主体的单璜连珠组佩,可见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就出现有单璜佩的实物。多璜佩的例证非常多。西周时期组合佩饰盛行,是权贵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其用玉的特点和限制性也体现了西周时期用玉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礼仪化的轨道。虢国墓地上世纪90年代发掘的18座墓葬中就出土了3组精美的联璜组玉佩,分别是M2001虢国国君虢季墓出土的七璜组玉佩、M2009虢国国君虢仲墓出土的六璜组玉佩和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的五璜组玉佩。这三组联璜组玉佩都是由玉璜、玛瑙、料器等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饰件相间连缀而成,连缀方式基本相同,只是细节稍有不同。现藏河南博物院的虢季墓(M2001)中出土的七璜联珠组玉佩(图3)是挂于颈间而达于骨盆以下的大型组玉佩,通长约126厘米。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由人龙合纹玉佩、青玉管和红玛瑙珠组成的项饰,下部是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红玛瑙珠、绿松石珠连缀而成的胸佩饰。7件玉璜的质地均为上好的新疆和阗玉,玉色呈青白色,玉璜表面饰有双龙纹。三是敛尸。在考古发掘中,玉璜有时也被发现在墓主口中、握于手中或置于身下,说明玉璜也有敛尸的用途。

图3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8] 



比较研究

玉璜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其后在全国各地的主要新石器文化类型中多有发现。形制包含坠佩形、桥形(或称折角形)、半环形、半瑗形、半璧形、镂空形、不规则形(鸟形、鱼形)等,早期玉璜有的仅在一端穿孔,绝大多数是两端各有一个或两个穿孔。新石器时期玉璜大多光素无纹,但也出现了阴线刻琢、浅浮雕和镂雕的装饰手法。纹饰主要有龙纹、鸟纹、兽纹、神人纹、几何纹、云雷纹等,纹样讲求对称平衡。

仰韶文化时期玉璜(图4)[9],长4.2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河南省临汝县北刘庄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青玉。体呈半环形,素面,璜的两端各有一圆穿孔。

图4  仰韶文化时期玉璜

陶寺文化玉璜(图5)[10],长6.7厘米、厚0.4厘米,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下靳墓地12号墓出土,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色,有黄色土沁。半圆形,两端各有一个双面对钻穿孔。

图5  陶寺文化玉璜 

良渚文化半璧形镂空璜(图6)[11],浙江余杭瑶山M11号墓出土,白玉形制略呈扁宽半璧状,两面均以镂空勾勒出复杂兽面纹,兽面纹外阴刻边阑,孔径两侧各对钻两个圆穿系孔。

图6  良渚文化半璧形镂空璜

石家河文化玉璜(图7)[12],内角间距4.7厘米、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荆州博物馆。黄绿色,有粉状白斑。弧形,扁薄,两端宽窄不一,两端各有一个双面对钻的小孔。外缘残存切割痕迹。

图7 石家河文化玉璜 

夏代玉璜的出土实物至今未见报道,商代早、中期的玉璜发现也较少,商代晚期的玉璜出土量较为丰富,仅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玉璜73件。此外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商代墓地、河北武安赵窑晚商墓葬、山西灵石旌介村晚商墓地等也有商代玉璜出土。商代,光素无纹的玉璜仍占一定比例。殷墟妇好墓发现的一批玉璜中有28件均为弧弯形,多数两端平齐,两面抛光,其中有如新石器诸文化中,用两件玉璜可以对合成环的一例。用三件玉璜可以对合成环的一例,用一件璜对剖成两件的两例,其余均不能对合。它们大概是利用小块余料琢磨而成。[13]也可能是直接利用玉璧、玉环等器残断部分,根据大小、形构加工改制而成。商代晚期,图案装饰性玉璜数量增多,根据玉材的初始形状,将玉璜雕琢成龙形、鱼形、鸟形、虎形等动物形或人形等,形象仿真、写实,细节突出。如龙形玉璜,一改过去的抽象龙纹,将龙的角、目、口、足、鳞等细部表现的形象生动,这种突出形构写实的雕琢风格,使得玉璜的形制出现了不对称平衡的情况。有的学者认为此时出现的部分鸟形、鱼形、人形等玉饰,其形制虽呈弧形,但有别于璜的标准形体特征,不能笼统的归为璜。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形制小、无穿孔或只有一个穿孔的此类玉饰,其可以作为饰物,但用途与璜不尽相同,将其统称为璜,有失严谨性。商代玉璜纹饰主要采用线条构图,常见的纹饰有直线纹、斜线纹、菱格纹、弦纹、折方纹、三角纹、垂鳞纹、兽面纹等,线条刚直方折、强健有力,少有弧形转折痕,表现的图案棱角分明。用双勾线勾成的“回”形纹,玉璜边缘切割出扉牙装饰,动物造型中的“臣”字目纹等均是商代玉璜纹饰的显著特征。

商代早期玉璜(图8)[14],长12厘米、最宽2.8厘米、最厚0.5厘米,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杨家湾出土,现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灰白色,质纯净。由较粗的一端逐渐收窄,上侧有两个凹弧形夹一个方形缺的勾状牙扉。另一端凸起。两端各有一对钻孔。光素无纹。

图8  商代早期玉璜

商代晚期玉璜(图9)[15],长3.7厘米,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2号墓出土,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两端有圆孔,素面。

图9  商代晚期玉璜

商代晚期璜形玉饰(图10)[16],长5.01厘米、厚0.19-0.38厘米,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色,白化。由破损之璧环类器物改制而成,原器之凸缘仍保留。纹饰作写意鸟形,低头短喙,双足蹲踞,双翅收拢,尾上扬。尾后呈短刻刀形。首、尾有三个双向穿孔。

图10  商代晚期璜形玉饰

西周玉璜多承袭商代玉璜的特征,其形制仍有素面璜、龙纹璜和其他一些动物形璜。其中龙纹璜十分流行,但不同于商代的一璜一龙,而是一璜上饰双龙纹,龙首分置璜的两端,龙身在中部或叠置、或缠绕、或并列对称。到了西周中晚期,玉璜的形制、构图和佩戴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其在传承商代玉璜的基础上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此时,大型组玉佩盛行,玉璜在组玉佩中起到了支撑构架,上下、左右连缀,保持平衡的作用,所以此时玉璜不再刻意强调写实,图案与璜体形构的一致性,转而注重形构、纹饰的对称平衡,璜上一穿和无穿者也少见,至少是两穿以上。西周中晚期,玉璜上的雕琢线条一改商代和西周早期的刚直、方折,而代以大量的弧线,使纹饰更加流畅、圆润。还出现了“大斜刀”的雕琢工艺。

西周玉璜(图11)[17],长7.3厘米,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褐色,玉质透亮。两面纹饰相同,皆以双色阴斜线饰变形龙纹,两端的穿孔为眼,凸出的棱为口,躯干饰有卷云纹,身尾相接。

图11   西周玉璜

西周凤鸟纹玉璜(图12)[18]长7.9厘米、宽2.8厘米、厚0.6厘米,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2号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玉,青绿色。璜约为圆周四分之一。两端及外弧均雕琢出鱼尾式齿棱,两端各钻一圆孔,两面纹样相同,雕刻一凤鸟,为尖钩喙,圆目,头上有冠,尾向上卷,腹下缀有云纹。

图12  西周凤鸟纹玉璜

西周晚期玉璜(图13)[19],长9.4厘米、宽1.6厘米、厚0.45厘米,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现藏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青玉,浅豆青色,大部受沁成棕黄色。玉璜双面饰尖尾双龙纹,两端为龙首,尾部相叠,龙身饰云纹。

图13  西周晚期玉璜

春秋战国时期,组玉佩发展兴盛,推动玉璜的数量和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春秋早期龙纹(形)璜继续流行,其中双首连体龙形璜最为常见。璜体表面少见完整龙纹,而呈现的是以龙纹局部特征为“单元”加之辅助装饰的繁密重组的图式。构图精细、复杂,抽象化。春秋中后期,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的不断变革和治玉工艺的进步,使得玉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形差别。出现了如楚式玉璜、秦式玉璜、吴式玉璜、中原地区玉璜等不同风格。

战国是玉璜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战国玉璜造型生动,构图奇巧,富于动感。出现了“出廓璜”“镂空透雕璜”“分段套合璜”等精美之作。此时,“微雕”阴线刻,亦称“游丝工”大量出现,极大的丰富、细化了玉璜形构、纹饰的层次与内涵,将传统的阴线刻技法推向极致,体现了战国玉璜线刻工艺精工细作的高水准。 

春秋玉璜(图14)[20],长9.5厘米、宽2.1厘米、厚0.2厘米,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季佗父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深褐色,体呈半环形片状。两端饰龙首并连体,龙首为张口,通身饰鸟兽纹,龙首上下边沿各有突脊。两端各有一孔可穿绳系佩。

图14  春秋玉璜

战国早期玉璜(图15)[21],上:长12.8厘米、宽3.7厘米、厚0.4厘米,下:长13.1厘米、宽3.8厘米、厚0.35-0.5厘米,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1对。青色,有杂质及沁色。体较宽,两端各有单向钻孔两个。表面残存切割痕迹。

图15  战国早期玉璜

战国玉璜(图16)[22],长5.4厘米、高1.6厘米,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呈白色,半透明,质地温润。器为扇面形,周边有齿脊。器表雕琢勾连纹,两端各钻一孔供穿系。此璜表面琢磨光洁,工艺极精。

图16  战国玉璜

战国玉镂雕双凤式璜(图17)[23],长13.7厘米,高6.2厘米,厚0.3厘米。1977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这件玉璜表面的云纹及顶部的双凤饰纹在目前已知的战国玉璜中是仅见的。

图17  战国玉镂雕双凤式璜

战国玉璜(图18)[24],长20.5厘米,宽4.8厘米,1950-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玉璜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尤其用若干节玉片配合金属衔接,制作难度极大,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图18  战国玉璜

西汉玉璜承袭战国风格,双首合体龙形璜、谷纹璜流行,此外涡纹璜、蒲纹璜、素面璜、勾连云纹璜、阴线刻龙纹璜、出廓式璜、镂空式璜等均有出现。西汉中期,玉璜的种类逐渐减少,形制、纹饰更加简约、朴实。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玉璜数量骤减、质量下降,其发展转入衰弱期。唐代以后玉璜的制作和使用渐少形式无新的变化明清两朝亦乏有精品。西汉玉璜(图19)[25],长10.3厘米、宽3.1厘米,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汉墓出土,现藏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青玉质,灰色中略带褐色沁斑。扁平弧形,形若圆环的三分之一,阴刻回纹。左边和中央各有一孔,一孔单面钻,另一孔两面钻,可供系佩。

图19  西汉玉璜

西汉玉璜(图20)[26],上:直径16.7厘米、内径7.1厘米、厚0.4厘米,下:直径16.7厘米、内径7.2厘米、厚0.4厘米,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陡壁山1号墓出土,现藏长沙市博物馆。1对。青色,有黑色沁。半圆形,两面纹饰相同。纹饰以阴刻四道弦纹为界分两层,外层主纹为细线阴刻凤纹,凤高冠曲喙,身躯卷曲。内层雕琢蒲纹。中间为阴刻弧线。璜为整璧对剖,截面粗糙,留有茬口,未经打磨。

图20  西汉玉璜 


相关链接

组玉佩又称全佩、大佩、杂佩、玉组佩, 是以环璧、璜珩为主体, 杂以珠管、琚、瑀、冲牙等, 按一定规律组合悬挂于人体的饰物。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组合性玉饰,而真正意义上的组玉佩,最早见于商末周初, 兴盛于两周时期,汉代以后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用玉延续下来。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用玉多少、佩饰的复杂程度、长短则成为区别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标志。身份愈高,用玉愈多,佩饰愈复杂,长度愈长,相应地就要求走路时,步子愈小,走的愈慢,起到了节步的作用,这样更能显现出威严气派和君子风度。据《礼记·经解》记载,在佩戴组玉佩时“步行则有环骊之声”。即佩者在行走中,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悦耳玉振之声。周代组玉佩渐礼制化,成为周代丧葬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流行于高级贵族墓葬中。


参考文献

[1]王斌.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时代(远东)出版社,2000.

[2][8][9][16][19][20]田凯.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河南篇[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7,134,1,70,159,191.

[3]王维.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玉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大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

[5]孙庆伟.两周“佩玉”考[J].文物,1996(9).

[6][18]刘云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陕西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8,40.

[7](汉)刘向、刘歆.山海经[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8.

[10][15][17]宋建忠.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西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70,101.

[11]杨玉彬,邢伟.史前玉璜清赏(下)[J].收藏界,2012(1).

[12][14][21][26]张昌平,郭伟民.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湖北、湖南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56,81,202.

[13] 周南泉.玉璜综论古玉研究之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8).

[22][25]于平,常素霞,赵文刚.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北京、天津、河北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80,20.

[23]故宫博物院官网,探索之藏品专栏.

[24]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藏品欣赏专栏.


趣味猜想

文中提到,一些弧形的动物形玉饰,其形制有别于璜的标准形体功能也与璜不尽相同,不能笼统的归为璜。如其中的“玉鱼”,或称“鱼形器”“鱼形饰”“鱼形佩”。你知道在周代,玉鱼有哪些功能吗?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


作者简介

刘芳,女,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河南博物院办公室,文博馆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