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张莹莹 赵双群 发布日期:2018-11-19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仅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好,更要把这些机构和设施管好、用好,使其‘转’起来、‘活’起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河南省西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好宁在深入基层检查工作时,对文化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一要求下,西峡县各公共文化机构积极作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阵地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深入开展,西峡县各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西峡县文化馆利用上级政策资金和县财政拨款资金400多万元,完善了公共文化配套设施;西峡县图书馆新购图书4万余册、标准化书柜48组等;西峡县博物馆对文物展厅重新设计布展;西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多功能演播大厅,购置了录音录像、编辑制作等设施设备。此外,西峡县还投资140万元,为19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配送书架76组,图书1.5万多册;为26个村的农家书屋配送书柜130组,阅览桌椅26套,图书3.9万多册;为59个贫困村配送铜锣鼓镲、数字设备等1000多台(套)等。

为了让这些设施“活”起来,更好地服务百姓,西峡县从建制度、立规矩入手,与乡镇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分任务、提要求、强督查、重考核,要求所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特别是“三馆一站”,必须按照行业要求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运行。

 西峡县还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党员教育、市民教育等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宣传了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

惠民活动全年不打烊

今年国庆节期间,西峡县峡口曲剧团的演职人员来到距县城100多公里的太平镇细辛村,为深山小村的百姓送上了他们最新排练的大型现代戏《母亲》,在老百姓中间引起共鸣。

“这个戏来源于生活,剧情曲折生动、发人深省,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演出现场,看着村民们被剧情吸引得目不转睛,西峡县峡口曲剧团团长陈学文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是一支农民剧团,服务对象就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剧团今年已经走村串户演出了将近200场,只要他们喜欢,我们再苦再累也值。”陈学文说。

这只是西峡县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西峡县财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组织县艺术团等演出团体,深入乡村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场次。西峡县电影公司每年走村串户免费为群众放映3400多场,实现了每村每月一场电影的目标。西峡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联合县文联组织摄影家等到广大农村开展义拍“全家福”“全村福”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到重点村、贫困村开展文艺下乡、培训文艺骨干等活动,把优秀的文艺节目和优质的文化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西峡县还通过市场运作,举办各种书画展、摄影展、奇石展等文化活动1200余场;各乡镇街道、县直单位围绕西峡县委、县政府“传家风家训、树公德美德、争先锋先进、做好人好事”、扶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举办评比表彰等活动150余场。

推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西峡县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壮大文化队伍,积极培养基层文化生力军,以此推动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2016年以来,西峡县通过公开选拔选聘的方式,先后为县级文化系统解决30多名财政供给和自收自支编制人员,有效缓解了文化部门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为每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和所有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解决基层文化管理人员不足、文化中心“开不了门”的问题;分门别类建立了西峡县文化人才库,全县登记备案各类文化人才500多人,各类文化志愿者6000多人。西峡县现有280家各类业余文艺团队,1000余名群众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最基层、服务在第一线,不仅有效弥补了专业文化人才的不足,同时也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此外,西峡县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浮上来”“沉下去”多种形式培养文艺人才。“走出去”组织基层文化骨干积极参加上级和外地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或进修;“请进来”邀请大中专院校专家教授到西峡县办班培训或进行专业交流;“浮上来”举办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宣传文化政策法规,传授文化专业知识;“沉下去”组织各类文化专业人士深入乡村点对点、面对面现场辅导。

有了这一系列举措,西峡县人才培养结出了丰硕果实。2016年以来,西峡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累计创作各类文学文艺作品1200余件,特别是创排的大调曲《农家溜》《追梦》等在业界获得好评,并经常深入农村演出,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