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加强对甲骨文的宣传推广
融媒体记者 张莹莹 发布日期:2019-03-04 信息来源:文旅中国

“虽然现在义务教育语文、历史教材中增加了部分甲骨文等古文字知识的内容,甚至个别地方教育机构还提出了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主张,但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富有成效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宣传推广的机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关于甲骨文通俗易懂严谨科学的普及教材严重缺乏,甲骨文教育推广的师资力量薄弱,文化部门和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这些都是甲骨文在宣传推广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连日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为即将提交的《关于加强对甲骨文宣传推广的提案》,多次到甲骨文的故乡--河南安阳实地调研,并与全国多位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取经”。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至今已120周年。120年来,几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筚路蓝缕,发掘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多个,其中可完全释读的有1000多字。

马萧林告诉记者,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也成为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承载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2017年11月,“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高度认可。

马萧林认为应该加强甲骨文的宣传推广,这样可以使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于加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甲骨文被称为象牙塔里的“冷门绝学”,以往都是少数学者从事精深的专业研究,离大众很远。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量巨大,喜欢甲骨文、喜欢古文字的老百姓越来越多。

在很多80后、90后的微信表情包,甲骨文表情包就很受欢迎。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及其团队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将几何化的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此外,他们还设计了“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让甲骨文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甲骨文不应成为学者的象牙塔,”马萧林认为,甲骨文要“活”在当下,应该从五方面加强对它的推广宣传:

一、加快编辑出版甲骨文普及读物。建议教育部协调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织编写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的甲骨文教材和普及读物。

二、加快建立宣传推广甲骨文的教学机制。建议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适当安排甲骨文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甲骨文或与甲骨文相关的选修课程。

三、加大甲骨文展示宣传推广力度。甲骨收藏单位、博物馆和各类媒体要利用各自优势,充分展示、宣传推广甲骨文知识和甲骨文化。

四、加快培育甲骨文师资队伍。编写简易教师培训教材,制定培训计划,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甲骨文知识培训、教育案例示范观摩等活动,以便快速建立甲骨文师资队伍。

五、加快甲骨文宣传推广试点工作。建议教育部或河南省教育部门在甲骨文发现地安阳首先开展试点工作,然后总结经验逐渐向河南全省和全国推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