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千年国宝讲述黄河沉淀的文明
作者:杨兰 发布日期:2022-09-14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读书》

黄河文明在哪里?

黄河文明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她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自遥远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逐步踏入文明的门槛,开启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进入文明时代,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古代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文明体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这条文化之河、文明之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和合万物的文化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精神之河的不竭源泉。

黄河文明更体现在存留下来的历史遗存中,体现在我们伟大的国宝中。由张得水、武玮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国宝中的黄河文明》一书就是通过文物、通过国宝讲述了黄河文明。

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积淀,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河南博物院提出倡议,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山东博物馆共同发起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该联盟由黄河沿线9省区45家博物馆(院)共同参与,为的就是可以合力保护并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国宝中的黄河文明》中的国宝来自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每一个省区精选一件最有代表性的文物。这9件国宝分别是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东周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和林格尔新店子汉墓壁画、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西周晋侯鸟尊青铜器、仰韶文化彩陶双联壶和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青海省博物馆所藏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河湟地区的宗日遗址。彩陶盆上,两组舞蹈人像,手拉手沿着陶盆内壁,围成一个圆圈载歌载舞。河湟地区自古都是多元民族文化交流与联系的门户和通道,马家窑移民抵达了黄河上游地区,并与当地土著人共同形成了宗日聚落,在这之后,马家窑文化泥质彩陶的纹饰绘制中便融入了宗日原始居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东周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出土于黄河九曲第一湾的四川。青铜纹饰是研究一段社会变化的珍贵影像资料,自春秋以来,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人物画像纹的青铜器。这件藏于四川博物院的东周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上嵌错了200多个各类剪影图案,有水陆攻战纹、采桑纹、燕乐纹、弋射纹、习射纹、狩猎纹等,生动地复原了2000多年前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十分珍贵的历史研究材料。

雕塑与绘画,是形象化反映社会物质生活与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塑造了一位东方维纳斯的形象。她凝望的眼神、微张的嘴巴,仿佛在向苍天倾诉着自己的故事。一眼千年,她也成为史前居民自我意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精神领域的思想载体。

宁夏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中国与西域各国频繁交往、交流、融合的地带。“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刻画了两个胡旋舞舞者的形象,透过那雄健奔放的舞姿,我们仿佛聆听到了节拍鲜明、铿锵有力的鼓声。

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汉墓壁画是我国汉墓壁画榜题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珍贵样本。人生虽然短暂,但墓主人将自己一生最闪光的时刻都刻画在了墓室,用这种方式完成生命的永恒。

文化的交流在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发生,也在包容的社会氛围中融合。唐代时中外交往规模空前,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载乐骆驼俑将多种艺术元素浓缩,并夸张地移植到双峰骆驼背上,展现了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造型独特、纹饰华美,是一件西周凤鸟主题的青铜器,也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的祭祀用器,见证了晋国的强盛。

彩陶双连壶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是大河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件特殊器物。在缺少模具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却能制作出几乎一模一样的两件陶壶,并使之相连。这件形制特殊的器皿象征了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缔结。如今这种饮酒器皿在少数民族中仍有延用。

黄河在齐鲁之地归于大海。与彩陶不同,东夷各部族的尚黑习俗和敬天意识造就了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蛋壳黑陶杯。它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作,历经4000多年,其“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特性人们至今难以超越。

这些文物是黄河文明包容、智慧、勤勉的结晶,透过这9件文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与黄河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融,也触摸到了黄河文化的根与魂。主编张得水在前言中写道:“我们试图勾勒黄河文明发展演进的轨迹,但是无论如何,这只能是冰山之一角。黄河文明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代代书写。”黄河文物需要保护,黄河文明需要记录,黄河文化需要传承。

这些文物是黄河文明的优秀代表,凸显了黄河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通过对它们挖掘过程、文化内涵、同类器物对比等内容的讲述,阐述了黄河文明的核心性、交融性、辐射性和长期性,将黄河文明这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国宝中的黄河文明》一书

《国宝中的黄河文明》一书作为“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的一本,通过9个黄河文物的故事,以小见大地书写了黄河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黄河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文明是可触摸的,《国宝中的黄河文明》即是可触摸的文明,可由此进入历史的殿堂,触摸现实的神经,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