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 |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文保更加出彩新篇章
——河南博物院创新发展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纪实
图:牛爱红 发布日期:2022-03-07 信息来源:中国文物报


纸质文物修复室

位居中原腹地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开源和繁盛之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厚重璀璨的历史为今日之河南留下了得天独厚的优秀文化遗产,而矗立其中的河南博物院可谓集大成者,展示着中国历史发展脉络,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轨迹。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系列嘱托如在耳边。

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前提下,面向新时代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面向文物“合理利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面向国家级博物馆辐射带动的新使命新要求,着力守正创新,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迭代发展步伐,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文保“更加出彩”新篇章。

夯实硬件,平台打造换新颜

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源自1950年设立的河南省博物馆保管部文物修复室。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后,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硬件设施和文保装备首次实现迭代跨越,走在全国前列。沧海桑田20年,随着各地博物馆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的硬件平台水平已严重滞后,难以更好地支撑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2018年起,新一届院党委领导班子积极探索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新理念和新路径,确立了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打造成博物馆出彩新亮点的发展战略,并逐年加大倾斜投入。2019年,经大力改建、面貌一新、总使用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的文物保护中心大楼(以下简称新文保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按照新时代文物保护需求及“双预防”体系建设要求,新文保楼完善了监控、喷淋应急系统、灭火装备及完备的应急预案、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更安全、便捷、科学和规模化地开展文物修复保护、科学研究及培训工作提供了一流基础条件。


可视化修复区

新文保楼功能分区处处体现匠心。依据文物保护修复与科研工作的需求,面向“十四五”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发展环境,对文物保护修复室、科技分析实验室、技术培训研究推广基地、“智慧化”文物保护数据库几大方面的建设进行了细化分类,可基本满足未来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施、交流平台与高水平实验基地深化打造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一处大型文物修复区、两处大型文物修复室的设计满足了“一场多用”,既能进行实验室考古提取保护又能修复壁画、石刻等各类大型文物,也可作为文物修复实训基地独立教学区域,透明的玻璃幕可视窗口更便于相关保护修复过程的开放展示和特约研学活动的开展。


金属文物修复室


环境模拟与保护效果评价实验室


X射线探伤

新文保楼的“压舱石”是新充实的一批“科技芯”。立足科技前沿,着眼科技引领,新文保楼以新添置的一批先进的文物保护装备为基础,量身新建了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热台-显微镜实验室、X射线探伤实验室、老化-环境模拟实验室、力学实验室、铸造工艺研究实验室、激光拉曼实验室、纸质文物综合检测实验室、全国领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测可视化系统等。

如今的河南博物院新文保楼,已经成为集文物检测分析、数据集成、修复保护、科学研究、开放展示、培训教育与交流合作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全新平台。

做强软件,人才战略成效显

河南博物院在文物保护软件建设方面,同样“坚持文物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综合施策推动构建与新文保理念、馆藏文物资源规模、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运行机构、学科结构、管理规范和专业队伍,特别是牢固树立起“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意识,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健全文保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机制,弘扬践行“莫高精神”“工匠精神”,让文物保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大型文物修复区之实训基地


拓片修复


云纹铜禁修复

文保运行机构不断优化。中心下设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部(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2020年增设无机质文物保护研究室)、有机质文物保护修复部(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2020年增设有机文物保护研究室)及2020年增设的预防性保护研究室(河南省文物局预防性保护重点科研与培训基地)3个部室、3个基地、2个研究室。

文保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中心现配置专业人员27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河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古代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已经形成老、中、青年龄结构和不同专业方向的科研人才队伍。

文保人才淬炼力度加大。一是派出参加国家文物局各种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和参加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和文博机构深度培养20人次;二是派出文物保护技术人员16人次赴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和博物馆进行交流、学习,拓展国际视野、瞄准国际一流、注重融贯中西,精准引进和合理运用现代文保科学技术,吸收具有推广价值的共性技术,结合传统技艺,走出一条贴合我国发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格的遗产保护传承之路,实现了馆藏文物保护水平的整体跨越;三是面向文物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着重培育一批以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为重点的高层次文物研究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文物修复领域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文物修复技能人才队伍,稳步造就一支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过硬的文物科技人才队伍,锤炼一支熟悉专业、素质优良的文物管理人才队伍。

“人才战略”成效初步彰显。中心近年来在文物保护、修复、复制技术、修复装备研发等方面积极组织攻关,开展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性研究,取得“一种双波段激光文物清洗机”“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可视化平台”等一批专利与著作权成果;合作项目“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关键技术研究”获“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文物古籍精品保管柜”获第三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等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奖励。

辐射帮扶,项目丰硕促共赢

河南博物院是国家文物局22家“全国首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优质服务机构”之一,具有多类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立足中原,承担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古遗址等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研究任务。

近五年来,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在做好本院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同时,依托新文保大楼一流平台和朝气蓬勃的文保队伍,主动承担省内外金属、陶瓷、纸质等各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20余项,修复文物数量1109 件(套),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15 项,协助省文物局对河南省内160家文博单位近15000件铁质文物、277795件(册)纸质文物保存状况开展调研,进行大量的科学分析和数据梳理,为准确掌握全省铁质、纸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实现精准保护奠定了基础,对提高全省馆藏可移动脆弱文物的保护效率,实现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激光清洗文物

带盖铜尊缶 修复前后对比

按照“保护性修复”的实践理念,文保中心以科学研究贯穿修复全程,以全面揭示与保存文物价值为原则,最大程度保持文物以真实原状展示给观众,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开展文物保护传承工作。坚持“文物修复,研究为先”;坚持“保护传承,实效为先”;坚持“最小干预,责任为先”的工作原则,对每一件文物的修复始终慎之又慎。技术辐射周边,加强战略合作。与全国多领域、多地文博及相关单位进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合作,高质量完成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藏铁器保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文物复仿制、温州市博物馆藏品修复、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珍贵青铜文物保护、三门峡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保护、平顶山应国墓地青铜文物保护、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开封博物馆、信阳博物馆、濮阳博物馆等馆藏书画古籍保护修复一批有影响的合作项目,推动实现了双赢多赢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延伸服务,依托基地育匠才

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拥有三个省级重点科研培训基地落户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即:河南省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及河南省文物局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相继落户这里的还有国家馆藏文物监控平台河南区域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传承基地。

近五年来,文保中心依托上述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流域博物馆可移动(金属)文物修复保护培训班(暨座谈会)”“河南省首届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培训班”、第三、四、五届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多期河南省省级非遗保护与传承培训班,为全省培养文物保护技术人员260 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依托基地成功举办了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河南省文物局支持,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河南博物院主办的“首届黄河流域博物馆可移动(金属)文物修复保护培训班”,开启了黄河流域文保中心人才联合培养的新篇章。本次培训班立足国家站位,着眼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本着“高标准、高质量、实用性”的原则,精心设计、建构课程体系,安排了可移动金属文物修复保护有关的专业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交流实践。此次培训班特邀全国相关行业知名专家、教授莅临授课。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复保护的操作实训,共完成了 18 件金属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撰写了18 件金属文物的修复档案,还将培训与科研相结合,提交了 5 篇研究论文。


黄河流域首届可移动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成果展示

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可移动文物系统保护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传承+创新”思维,开拓博物馆文保新局面,履行博物馆文保人的新使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

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十四五”时期是以“世界一流博物馆”为建设目标的河南博物院新院启动建设并落成开放的关键期。未来,河南博物院文保工作将一如既往坚持新时代文保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科学统筹保护与利用关系。以“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标准,持续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加强多学科应用协同,构建产、智、研、培、展、联一体,深度融合的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传承体系,重点加强智慧化文保、科学性修复保护体系建设和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信息数据库建设;着力建设科学技术研究型文保中心,在发挥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应用的传统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无机质、有机质及预防性保护实验室科研软硬件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型、智慧型、实效型、推广型、开放性的文保中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