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首届文物保护成果展(书画篇)开幕
康翔宇 发布日期:2018-12-29 信息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旧书画流传至今,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多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轻则影响保存和观赏,重则直接危害书画存亡。对这些产生病害的古书画进行保护、修复,是博物院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这些为古旧书画"续命"的技术人员被称为"画郎中"。

这些神秘的"画郎中"有着如何的日常?他们又是如何"妙手回春",让古书画重焕生机的?12月28日,河南省博物院首届文物保护成果展(书画展)开幕,市民们将有机会现场感受"画郎中"们的修复技艺。

现场演示,近距离体验书画修复技艺

"现在给大家展示的工序叫托画芯,这是书画修复的一道必备,也是非常关键的工序。"在博物院东配楼展厅的一侧,一名文物修复师正在为参展观众现场演示。只见他将一副展示画作平铺在桌子上,用一把排刷小心翼翼的将一个小盆内的白色液体均匀的涂在画作背面,"正在涂的是稀释后的浆糊,就是最原始的小麦淀粉浆糊。因为这种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可逆性。"他边演示边介绍,古书画通常已经装裱过,有的甚至经过了数次修复和装裱。对于破损严重的书画修复时需要将原有的装裱揭去。"书画性命,全关于揭,尤其是在揭去托画芯的那一层,更要小心谨慎,因为这一层关乎整个画作的命,所以我们也叫它‘命纸。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所有的粘合材料都具备可逆性,以便于若干年后需要再次揭‘命纸’时,不至于破坏画芯。"

接着,文物修复师将一张全新的白色宣纸覆盖在已被完全涂湿的画作背面,又在画作的四边用宣纸条再次加固,并用浆糊再次将整幅画作涂湿。"等它自然风干,整个托画芯就算完成了。"观众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本鸦雀无声的现场爆发出一阵阵赞叹。

历史悠久,文物修复技艺日益革新

河南博物院书画修复室负责人、副研究员曹晋向记者介绍,托画芯仅仅是复杂的书画修复中的一步,一幅古书画要想重获新生,需要经历一系列极其精细且繁琐的工序。此次展出的117幅书画文物,是文物修复师们共同努力了18个月的成果。自河南博物院1927年成立以来,对古书画修复装裱工作十分重视。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分别派人赴北京荣宝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深造。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使得河南博物院的"装表修复技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曹晋副研究员回忆,在近15年的工作历程中,她参与过数百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对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深有感触,"从最初的每一个工序都是纯手工,到现在一些先进的科技加入进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像测量纸张厚度、检查文物表面病害、文物酸度检测以及纸张原材料检测等,已可以依靠科学仪器来完成。

甘岚是曹晋的老师,同时她也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河南博物院纸质文物保护专家。谈到她的文物修复生涯,甘岚也是感触颇深:"之前我们工作的条件有限,文物修复的理念也很有限。在工作中碰到一些病害比较严重的文物,处理起来确实费时费力。"

甘岚回忆起她在20多年前曾修复过一幅清代山水大师溪岗的作品,4尺多长的画作千疮百孔,"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幅春联一样的作品上面有上千个孔。光清理和揭裱我们就花了好几天时间。"她表示如果是在现在,修复时间会大大缩短,效果也会比之前好很多。

"但不管怎样的技术变革,每一个修复师对待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样的态度,力求用更好的、更科学的方式来完成每一次修复任务。"甘岚告诉记者。

开创先河,修复技艺与成果的集中展示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河南省首次将书画修复技艺展示给公众。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开幕式中也提到,此次展览是河南博物院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文物保护与陈列展示有机结合,及先进运作理念的一次全新尝试。将神秘的文物修复师及修复技艺展示给公众,既是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也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加全面了解文物、了解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今后,河南博物院将继续遴选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项目,有计划、常态化的推出相关系列展览,将此系列打造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个新门类、新品牌,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

本次展览将从2018年12月28日持续到2019年1月13日,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自行前往河南省博物院观展。

河南博物院 牛爱红 供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