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编钟、编磬及相关音乐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隆重召开
文图:袁佳音 发布日期:2022-06-20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为加强中韩人文交流,6月17日中午,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共同主办“中·韩编钟、编磬及相关音乐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展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河南博物院、韩国国立国乐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多位专家学者。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韩国国立国乐院院长李英云分别致辞。张得水说,河南音乐文物藏品丰富,特别是远古时期及先秦礼乐时期的乐器尤为显著。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编钟、编磬就是“金石之乐”最好的例证。 河南出土的不同形制的编钟对中原地区青铜编钟制作过程中的音律规范和音乐性能、礼乐制度等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院长分享《关于现存大晟钟资料整理与音乐考古学研究》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分享《河南博物院院藏春秋郑国编钟及其艺术化复原应用》

随后,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院长在会上分享了《关于现存大晟钟资料整理与音乐考古学研究》;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分享了《河南博物院院藏春秋郑国编钟及其艺术化复原应用》;中国音乐学院刘嵘、杨春薇教授分享了《中韩编钟与编磬学术史研究》,韩国国立国乐院学艺研究官郑焕熙分享《国内收藏文物编钟·编磬的基础调查研究》;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馆学艺研究士金成动分享《编钟编磬的科学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

王清雷教授对中国学者分享的论文内容进行点评,对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点评道,华夏古乐团的乐器复原首先从理论研究出发,无论从演奏姿势、服饰展示、乐器复原都来源于根据大量的史料分析与研究。在乐曲创作方面创作理念遵循“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用编钟编磬走主干音、丝竹乐器演奏旋律的理念,充分体现编钟的乐器属性首先为礼器然后为乐器,华夏古乐的古代音乐呈现是音乐考古的活态展示。


韩国会场现场

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馆学艺研究士金成动分享《编钟编磬的科学分析目的和分析方法》

韩国国立国乐院学艺研究官朴正卿也向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问题,李幼平教授解释了宋代大晟钟的礼乐复兴与传入韩国的历史渊源。霍锟团长解释了新郑郑国编钟独特的g为宫音阶体系与复原和使用过程中进行的音高调整。两国学者还对编钟的金属锡镍含量进行了比较……

此次会议线上学者80余人,线下韩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在韩国国立国乐院艺术厅会议室观摩了此次研讨会。

河南博物院与韩国国立国乐院多年来进行深入的交流,2019年签署的音乐文化交流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研讨会必将推进两国编钟、编磬研究与活化应用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