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美院设计专业大学生素描课搬到了河南博物院
文:宋华 发布日期:2019-03-13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日前,河南博物院来了一群“较真”的年轻人,他们围着展厅里的一件件文物细细观察、慢慢端详、窃窃私语,一张张青春的脸庞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一周后,一组关于河南博物院文物的创意素描习作完成了。原来,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一个班级把一节素描课搬到了这里,学生们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收集了许多创作素材。

任课教师高云说,最初有这个想法源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想通过这种传递的方式,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体现到他们的作品中。没想到孩子们对本次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学生们说:“通过这次对文物的近距离感受和观察,我们发现了古今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代艺术可以运用到今天的设计当中,相对应的今天对艺术的见解也可以对古代的艺术产生新的认知。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对我们来说很有吸引力,走访调研之后再进行创作,更能让大家直观地理解艺术的相通性。”

以下展示的是学生们的部分习作,与大家分享:

作品:器纹

作者:张旭

创作心得:妇好鸮尊外表的装饰纹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着对纹路的研究与探索精神,我用毛笔将纹路表现在纸上,带有少许拓片的质感,将纹路元素组合成器皿的形状,于是创作出此作品。

作品:旧尊

作者:李纪超

创作心得:看见妇好鸮尊的那一刻,就被它英姿飒爽的气魄所吸引,被古人高超的技艺所震撼。怀着崇高的敬意,将它抽象化,展现在画纸上。

作品:楚式之鼎

作者:于晓宁

创作心得: 当初开始创作的时候选取了较仰视的构图,区别于一般的构图 ,视觉效果更好。因为王子午鼎是研究楚文的标准器,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在鼎耳上用楚文作素材并以黑白灰的形式来表现。鼎口是用平面构成正负形来表现的。通过这次的课堂创作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打破了以往的素描形式,不断地突破自我。

作品:钢铁般妇好

作者:何淑蕴

创作心得:这副作品我用黑色中性笔刻画。因为我觉得中性笔笔锋强硬锋利,笔迹永不褪色。能完美的表达出妇好威风凛凛的戎马辉煌,表现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女战神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商王武丁对妇好的恒久不变的爱,和被历史记住传奇的一生。

作品:气吞山河

作者:张瑞元

创作心得:妇好鸮尊,以鸮为原型,昂首挺胸,英姿飒爽,表现出妇好作为第一位女将军的威武雄壮之势。其外形在我看来和驻足而立的战马颇为相像,于是我在外形上斗胆自主改造了一下,让它的动态像一匹烈马一样,希望让它看起来更有气势。希望能表现一些妇好代商王征战沙场立下赫赫军功的将军气概。

作品:王子午鼎

作者:秦婉辰

创作心得: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为迎合楚王的喜好,“王子午鼎”也像那时候的人一样刻意束腰收腹,被紧紧约束着,所以才有了这束腰的独特之处。

作品:战神烙印

作者:贾静萍

创作心得:我大致采用三种元素组成了这幅作品,妇好鸮尊上的眼睛、翅膀和高冠。就像保护商朝河山的妇好的雪亮的眼睛、有力的手臂和作战时戴的头盔。并把这件青铜器的花纹穿插。

作品:妇好鸮尊

作者:谢佳馨

创作心得:当亲眼看到妇好鸮尊时只觉得它的造型非常特殊,但当知道它是个战神时,脑中浮现了它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样子,我将它改成像钢铁般锐利的造型、戴上头盔,背景铺上现代迷彩,制造一种古鉴今来、凯旋归来的感觉。

作品:女子像

作者:吴佳琪

创作心得:这幅作品是以妇好鸮尊此物器的背面为原型创造的,我借此物器来展现女性躯体的魅力,同时用女性的身体展现了青铜器的魅力,刚柔并济。此物器是以一位女将军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造的,这件裙子来表现女子不仅可以英姿飒爽、雄壮威武,同样也可以倾国倾城,并加入了妇好鸮尊上的纹饰来装饰。

作品:妇好鸮尊

作者:谭恺菁

创作心得:结合书法材料和素描绘画,用平铺的形式表现环绕妇好鸮尊的精美纹路和文物的历史韵味。(注:篇幅有限,只展示部分学生习作。)

“将创意思维模式导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去是我教研探索的方向之一,带一年级的学生来河南博物院观察和感受古代文物的美好,是想让他们发现‘宝贝’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对妇好鸮尊、王子午鼎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进行素描创作,这就是本次习作的目的。很开心,他们做到了。”

                                                                                       ——指导教师 高云

【编后话】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公开课”等。将课堂引入博物馆,是博物馆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将设计人才的课堂引入博物馆,更有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丰富了整个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作为设计美学人文精神的肥沃土地,传统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改进,在传承与创新的磨合中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搭建桥梁,培养学生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是文博界与教育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