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三国 >>> 三国与中原
 
三国文化----典故篇(三)
 
 
[2010-04-07]
 

   

    不出所料
    谗言之可怕处,就是传播者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哪怕是一丁点。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云
    诸葛亮这一生,诚恳忘我的工作,就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情动难已,连自己说些什么话都不清楚。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虚而入
    田丰的这一提议,已经超出了袁绍的所能理解范围之内,因而不能采用,若袁绍能听取此计,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
    出自:《三国志. 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公孙瓒的大兵压境,倒是让袁绍白白地捡了“入主冀州”这个大便宜。韩馥的行为实为不智,大大的地盘拱手让于人,从让人仰鼻息百而转变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国志. 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伯仲之间
    将班固提到了傅说的高度,不知傅说他老人家是否能答应。
    出自: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作奸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个人行为如何,都因有有关机构来执行。诸葛亮提醒人们,有罪无罪,有法律说了算。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有勇无谋,是谓匹夫;有谋无勇,是谓文士;有勇有谋,方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手不释卷
    经诗书文籍熏陶的曹丕,虽在统一大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文学修养却是非其他君主扩一般文士所能匹敌的。
    出自:曹丕《典论》,其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月明星稀
    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曹操在写诗时观察得很仔细,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许多,现在还有人在写文章时还会用“星月交辉”的词来,应当好好地读读这道诗。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顾曲
    周郎风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品头论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为才华快要溢出,往往就好这调调。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绝伦逸群
    诸葛亮的这顶送给关公的高帽子,于无形之中,化解了一场武将的纷争。
    出自:《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一身是胆
    用这词形容云哥,再也恰当不过,刘备的眼光及识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才高八斗
    这个成语,与三国人物有关,与三国事件无关,一个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国山水诗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后,说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此事发生在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去讨伐张绣,当时,那个天气叫热,吐口唾沫出去,立时就给蒸发掉了,何况是还要在曲折的山道上行军,几个体弱的,一时抗不住,都倒在了路边,战士们一片哀声载道,大有兵变之势。
    曹操想,这可不行啊,捅出了漏子,大家都要玩完。于是,手搭凉棚,便在向前望了一会后,说道:“哇噻,好大的一片梅林,从我那如望远镜般的眼睛中可以看见,那梅子又大又好吃,酸中带甜,甜中透着酸,一定解渴。”
    士兵们一听,嘴里的哈喇子流了一地,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焕发,大步流星地快速向前,从而来到了水源之地,大大地痛快地喝了一回。 
   

    探囊取物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关公以曹操说的这句话,好似给张飞打了免费宣传广告,燕人张翼德的万人敌的形象,在阿瞒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并且延续到了多年以后的,长坂坡。
    那一日,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
    曹操数万军队,无一敢动,其中还包括了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合、许褚等诸位名将,真所谓众星云集,星光熠熠,可这些的到来,也不只过是为了烘托张飞这光辉的明月。
    曹操想起关公当年的话,回顾左右道:“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其言未了,张飞一声大吼:“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见其未答,张飞又是大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如鱼得水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於是(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关、张见说,不言而退。
    得了诸葛亮后的刘备,不仅是如鱼得水,更是如虎添翼,这个混了半生,也没有一块落脚之地的一代英雄,终于是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最好规划人,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纵横天下,开创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关、张二人见到刘备与诸葛亮走得这么近,又想想与刘备当年的交情(“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第六》),立刻如打翻了醋坛子的老娘们,脸上到处是“不悦”的神情,尤其是张飞,夏侯惇引兵十万直杀奔新野而来,他却说出“哥哥何不使‘水’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的极不负责任的话,正所谓“爱之深,恨也越切。”
    做为老大,小弟真不是那么好带的。 
    

    乐不思蜀
    《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引《汉晋春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一次与刘禅及受降的蜀官会宴,故意地将蜀人扮蜀乐在宴前舞戏,众蜀官因思乡之情无不落泪,只有刘禅依然如故,嬉笑自若。
    于是,司马昭便问道:“不想念蜀国吗?”
    刘禅立即回答道:“在这里,太快乐了,不想念蜀国。”
    最为有趣的还在后面:
    郤正知道了这事后,对刘禅说道:“下次司马昭若是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就哭着回答他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国,怎么能不想呢,天天想,日日想,夜夜想,没有一时一刻不想,就如情人般想。’”
    后然,司马昭又一次问起了这个问题,刘禅倒是想哭着来的,可是情绪培养不够,又因司马这次突袭太突然,应准备的辣椒水、催泪弹等等都没有配备周全,因而只得故作沉痛沉,闭着眼睛,将郤正所教的话,一字不搬地,重新复述了一遍。
    司马昭假意吃惊道:“你这话说得,怎么跟郤正说的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面铸出来的。”
    刘禅真的是大吃一惊,马上就睁开了眼,说道:“是啊,是啊,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正如司马昭所说的,即使有诸葛亮在,也不能将他辅作的周全,何况是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诸葛亮的姜维呢?
    有人说,刘禅这样做,是学他那曾寄于曹操屋檐下的英雄父亲刘备般,行韬光养晦之计呢,但我更相信,这是人没心没肺的体现。 
    

    大器晚成
    《三国志.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有大才,贤名远著,袁绍二子争着要他,曹操评其为:“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陈寿更是大赞其:“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可见其声望之隆,在当世名士,可说是数一数二的。
    而他在识人方面,更有其独到的一面:
    孙礼、卢毓刚踏上政坛时,还是一个没有名望、没有地位的小职员,而见过两人的崔琰却评道:“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清警明理,百链不消,皆公才也。”
    果然,多年以后,这两人都成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上面的这个成语,就出自他的另一次评论:
    崔琰有一个从弟名为崔林,因没有声望,就连族中自己人都看不起他,崔琰却说道:“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果然,这一次又被他言中了,崔林后来位列公辅,风光一时。
    还有一次更为经典:
    曾几何时,他与司马朗的关系很好,经常地往朗家跑,在见到朗之弟后,说到:“你的这个弟弟啊,聪哲明允,刚断英跱,并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马朗却不以为意,认为崔琰有夸大之嫌,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当时,很多也不看好这个司马朗的兄弟。
    可多年以后,当司马朗的这位弟弟功成名就,创下一番好大事为后,人们才恍然间明白,原来崔琰的眼光是这么准的。
    这个赫赫有名、风光一时的朗之弟,便是司马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曹髦发现自己的权威,一点点地被司马家蚕食得干净,十分的生气,于是,便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在发表了上面的一番感叹后,决定出宫讨伐司马昭。
    王沈、王业这两个“反骨仔”答应得好好地,暗地里却是将此事举报给了司马昭。
    因而当曹髦自率领着数百仆人,鼓噪而出时,司马昭早有了准备,在贾充的授意下成济持戈上前,将曹髦刺死在车下,从而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
    曹髦本来应是有作为的人,钟会在一次与司马师的对话中,评其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陈寿更是说“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魏氏春秋》言其“神明爽鉨,德音宣朗。”
    可惜,与生俱来的高贵皇族血统害了他,想要中兴的欲望,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年少气盛的他,血气方刚,才做下了自取毁灭的事。 
    

    七步成诗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
    曹丕登位了,曹植遭殃了。
    为了给杀曹植找一个好借口,曹丕决定召见曹植,并以诗为由,逼其就范。
    曹植入见后,曹丕说:“我与你在情理上来讲是兄弟,在道义上却属君臣,你怎么能恃才蔑礼?你既然这么有才,就做一首七步诗来。”
    当时殿上悬着一副水墨画,画着两只牛,在土墙下相斗,一只牛坠井而亡。
    曹丕指画着说:“就以以此副画为题。”
    曹植走啊走,刚走了七步,诗就有了。
    其诗为:“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又说:“在做一首,就以咱兄弟为题。”
    曹植此次略不思索,便口诵一首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很是感动,连鳄鱼的眼泪都落下了,于是,就贬曹植为安乡侯。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引《江表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吕蒙当初以武事为荣,不爱习文,孙权就开导说:“你现在大小也是个官了,应多读些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吕蒙推托说:“太忙了,哪有时间看书啊,就是上网、打小报告、开会、、内斗、游行示威、看报纸、泡MM,耗去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
    孙权耐心地指导他说:“我也不要你去读‘之乎者也’的经书,咱也不为应试教育而生,?你要多多浏览些实用书,比如说《男人帮》、《电脑报》、《TIME》、《三国黄页》、《品三国》了,我年轻时就读过。”
    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并博得属下及其亲友团的一致认同。
    鲁肃继周瑜掌管了吴军后,一次,吕蒙饮宴,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时,吕蒙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使得鲁肃颇为震惊。
    鲁肃感叹道:“我小看了你也,你的确不是昔日那个吴下阿蒙了,比起我来,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吕蒙回应道:“士别三日,但当刮目相看。” 
    

    三顾茅庐
    诸葛亮作《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之所以难请,并不是他要摆架子,是因为当时乱世之中,真正的明主太少,自己的真才实学,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卖于人家,做为文人嘛,能矜持还是要矜持的,就如去菜市场买菜,还得要讨价还价,卖高了,明君难以接受,卖贱了,又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
    更何况对家到底是否有诚意,是否有能耐,总得要考查一下,找错了工作可以,投错了老板那可能就会像田丰般落得个极其悲惨的下场。
    于是,一顾再顾,刘备乐得跑腿,诸葛亮乐得等待,一场明君择臣的千古佳话,就此上演,观众看得起劲,演员演得卖力,一切都很和谐。 
    

    鞠躬尽瘁
    《后出师表》:“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最先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引《汉晋春秋》之载,并说“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所以此篇,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有争议,各人看法不一。
    认为是的说,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应是十分熟悉,如是伪作,他应不会明目张胆地收入《默记》。
    陈寿之所以不收此表,是因为不敢犯了司马氏之讳,因为表里面骂他们为魏贼。
    东晋的习凿都把它收入了《汉晋春秋》,当然是可靠的。
    认为否的说,里面的史实错误太多,所例举曹操的几次失利及赵云死的年份,都是很好的例证。
    再者诸葛亮的口气不对,不仅对刘禅豪无尊君之心,就连对自己一直以来倡导的北伐丧失了信心。
    但不管怎么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一生的最好写照,为刘备的江山勤奋工作,就曾未有懈怡过。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第五》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财,以负陛下。”
    他以其行为,很好地验证了这八个字的含义。 
   

 
 
 
 
 
 
Copyright 2004-2010 河南博物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