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事的国宝——嘉应观御制蛟龙碑
河南!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从这里诞生!夏商王朝在此孕育!青铜时代于此拉开序幕!武王灭商后,在这里铿锵有力地告祭上天:宅兹中国!
然而,黄河在这里也让中华儿女生于忧患!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公元前132年西汉武帝年间,黄河瓠子水段决口,淹及十六郡,往后二十余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公元1553年明嘉靖年间,河南黄河决口,民居官舍几乎荡然无存,“漂没人畜不可胜数”。
公元1662至1677年,康熙年间,黄河下游几乎年年决溢,忧患千里,民不聊生!
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占徐州,郑州告急。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国民党政府“以水代兵”,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黄河水倾泻而下,70万人溺水身亡,400万人流离失所,直接导致1942河南大饥荒!
黄河宁,天下平
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然而几千年来,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安澜成为了五千年来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终极愿景!
在这里,为您讲述黄河故事的国宝,它就是——嘉应观御制蛟龙碑
清康熙末年,武陟黄河先后5次决口,康熙派四子雍亲王亲临堵口。雍正继位后,特下诏书建造嘉应观。为保黄河下游安澜,雍正修建了一座形似自己皇冠顶戴的碑亭,相当于把自己“帽子”放在了这里,以示治河的决心。
碑亭内有一座御制蛟龙碑,碑文由雍正撰文书丹,翔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黄河河南段的治理历史。说来也是神奇,就在嘉应观及蛟龙碑建成后,黄河水澄清2000余里,持续了二十多天。雍正皇帝感召大德,颁布“圣世河清普天同庆谕”,派大臣亲临嘉应观祭祀河神,并把全国文武百官的官职自一品至七品,全部晋加一级。这段历史记录在了嘉应观中另一座“水清碑”上。
记载黄河水澄清2000余里的水清碑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同住于此的还有首任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改写“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也坐落在嘉应观附近。
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
首任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
新中国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这里见证着康雍盛世的治黄历史,更开启了新中国的治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