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民以食为天”,八千多年前,作为炊煮食物用的陶鼎的出现,使中国人的饮食又一次有了很大飞跃。传说黄帝作三鼎象征“天、地、人”,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约四千年前,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政权的象征。集唯一性、代表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身的鼎,扮演着和谐有序、徳之表征、韧性包容和革新进取等角色,彰显了时代的多重内涵。经世代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表征。 |

鼎最早作为炊具出现,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与中原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相一致,鼎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在华夏文明形成之前,各族属文化面貌千差万别,因而陶鼎形制也各具特色。随着各族属交流的增多,文化也相互交融,鼎的形制也呈现出差异性与相似性。各区域不同形制的鼎代表各族属不同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特征。 |

中原地区由于处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四方文化辐辏于此,最先诞生了国家。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目前最早的铜鼎实物。在郑州商城及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中开始出现大型成套铜鼎并且装饰兽面纹等图案,集王权与神权于一体,表明铜鼎已成为国之重器。 |

鼎成为国之重器后,便成了国家政权的代称,如立国称为定鼎,亡国称作鼎迁。建夏之初,有禹铸九鼎的传说,周亡之际,又有鼎沉泗水的传闻。由此,鼎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贯穿了整个夏商周时期。至西周,规范化的用鼎制度形成,且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使鼎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更为紧密,由此进入一个礼乐大成的时期。周人所创鼎礼制度与规范,在中原文化体系内得到广泛推行,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 |

东周以来,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从西周时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为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进而陪臣执国命。反映在用鼎制度上便是贵族阶层对鼎制的逐级僭越,此种僭礼行为最终导致整个用鼎制度的崩溃。然而各诸侯国争相铸造形制厚重的鼎,以此来展示实力,显示其问鼎中原的勃勃雄心,从而形成以秦、晋、齐、楚等少数大国为中心并各自影响周边区域的多样性鼎文化。 |

秦灭周之际,传说中的九鼎神秘地沦没在泗水中,使得鼎象征国家政权的意义丧失。西汉以后,鼎的炊煮功能又被釜、鍪代替。因此,鼎一方面在宗教、祭祀等场合继续存在,另一方面主要转化成盛食器、容器以及鼎形香炉之类。历代统治者依据先秦鼎彝进行制作与创新,正是在这种仿制与追摩中,鼎逐渐完成了文化符号的转化。 |

鼎从八千多年前开始出现,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从生活器具到权力表征、礼制用器,逐渐演变为文化符号,其演变过程不仅是一种器皿的变化,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革故鼎新”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中。直至今日,每逢重要场合与盛大活动,我们多喜欢铸鼎来纪念。从世纪宝鼎、回归宝鼎到民族团结宝鼎,鼎这一古老的器物被赋以新的时代意义。 |
发起单位: | 河南博物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主办单位: | 河南博物院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东博物馆 安徽博物院 天津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新郑市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
协办单位: | 北大资源集团 郑州市创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