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展览
前言
left.png
right.png

自古以来,象牙因其色泽莹澈如玉、质地坚实细密而成为理想的工艺品制作材料。象牙雕刻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门类,承载着中国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见证着一代代匠人呕心沥血、巧思迭出的创新之路。小至筷子、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象牙雕刻精品无所不有。

河南博物院藏象牙萝卜、白菜以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蔬菜为题材,将象牙乳白莹润、坚韧紧密、温纯古雅、温润如玉的天然色质,配以巧夺天工的雕琢和染色技艺,呈现出吹弹可破、毫发毕现、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让我们在赞叹前人匠心巧思之余,体味其中流淌的脉脉温情。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经》

八材,珠曰切,象曰差,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析。

——《周礼注疏》

尝有象牙圆毬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故谓之鬼工球,或云宋内院中作者。

——明·曹昭《格古要论》

嗣后有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辈,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钮之类,种种奇巧,逥迈前人。

——明·高濂《遵生八笺》

清代移交
河南博物院藏
长约27厘米,重229克。
象牙萝卜
象牙萝卜

根茎由上部的红色渐变为中部的粉红和根部的白色,根须自然弯曲。叶子绿色,主脉染以红色。一只蝈蝈伸着前肢由萝叶爬向茎部,张开嘴欲吸吮甘甜的汁水,画面动感十足。

清代移交
河南博物院藏
长约23厘米,重260克。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层层相叠,脉络清晰。叶茎有两朵小花,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已灿烂开放。菜叶背面爬着一只蝈蝈,通体绿色,与绿叶融为一体,正尽情吮吸着白菜的鲜嫩汁水。旁边静卧一只瓢虫,须角隐现,似乎也在埋头享用着大餐。

Tab
  • 千年纵览—中国历代牙雕
  • 巧夺天工—牙雕工艺
  • 吉祥如意——象征寓意
壹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就已出现精美的牙雕制品,商周时期考古出土的牙雕制品更是层出不穷,周代象牙雕刻工艺已成为八种主要手工艺门类之一,但这仅仅是牙雕工艺从早期萌芽到最初步的发展。汉代,牙雕进入低迷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唐宋时期,牙雕开始复苏,宋代宫廷文思院已经下设象牙作坊。

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与国外商贸频繁,象牙开始大量输入中国,为牙雕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牙雕逐渐走向高峰。至清代,牙雕技艺臻于大成,尤以康、雍、乾三朝为鼎盛期,国内形成“广东牙雕”“江南牙雕”“宫廷牙雕”三大制作中心,名家辈出,象牙雕刻及染色技艺均超迈前代,牙雕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洋洋大观的重要品类。

文物
象牙双鸟朝阳纹蝶形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象牙匕形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镂雕旋纹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文物
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象牙剑柄、剑鞘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金釦象牙卮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文物
象牙拨镂鸟兽花卉纹尺

唐代(公元618-907年)

日本正仓院藏

文物
象牙魁星

明代(1368-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麒麟钮关防

明代(1368-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荔枝纹方盒

明代(1368-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山水人物笔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抚琴图金里碗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镂雕活纹长方小套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雕百花图象牙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丝编织席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贰
dt 选材

象牙是象的上颚门齿,由磷酸盐和蛋白质等构成。象牙的颜色有白、黄、淡玫瑰等,质地细密,韧性极佳,有柔和的油脂或蜡状光泽,硬度适中,易于运刀,是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非洲象牙大都在1米以上,有的可达2米以上,光洁度较好,质地细腻,易生细小龟裂;亚洲象牙长度1米左右,色更白,质较疏松,易变黄。因此选材以非洲象牙较优。1989年非洲象牙贸易被全面禁止后,猛犸象牙成为牙雕材料的重要来源。

dt 雕刻
牙雕工艺装饰趣味、雕刻技法、表现题材等常常取法竹雕、木雕等技艺,因此旧时常以“竹木牙角”合称。牙雕以“雅、秀、精、巧”为目标,小件雕刻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整牙雕刻历数载方能完成。
雕刻程序:
锯料(锯出基本样式)→凿(开坯成形)→铲(精细加工)→磨(精细抛光)
雕刻技法:
浮雕、圆雕、镂雕、劈丝(牙丝编织)、微雕、透雕、线刻
文物
浮雕象牙松鼠葡萄纹叶形笔舔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圆雕染牙佛手式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镂雕转心象牙球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牙丝编织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dt 染色

象牙表面装饰除雕刻外,还有着色技艺。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彩色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涂成,易出现染色涂料沉淀。到了乾隆时期,宫廷开始学习使用油彩和化学药水浸泡等方法。油彩染色花色鲜艳,色泽分明,不会出现沉淀。化学药水浸泡法是把象牙通体浸泡到药水里,使药水中的色彩慢慢浸润于牙质,这种方法能够保持象牙纹路和质感,且着色均匀,宛如天成。此次展出的象牙萝卜、白菜直至今日,依然“鲜嫩如新”,丝毫没有褪色,反映出当时染色技艺的高超水平。

文物
象牙花卉纹填黑漆地笔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海市蜃楼景屏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叁

明清以来,吉祥纹饰遍布生活每个角落,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白菜音谐“百财”,萝卜音谐“摞步”,两者成一对,寓意步步高升、财源广进。白菜的绿叶与白色叶柄相互衬托,恰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做人的思想暗合。蝈蝈,古称“螽斯”,繁殖力极强,象征着家族兴旺,子嗣绵长。因此明清工艺品常见“萝卜”“白菜”“蝈蝈”题材。

文物
翡翠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草虫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陕西历史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萝卜

清代(1644-1911年)

陕西历史博物院藏

结束语

牙雕制品自诞生以来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为保护大象种群,1989年非洲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我国积极引导牙雕行业的转型,在传承文化与技艺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创作,逐渐实现了材料从现代象牙到猛犸象牙的过渡,在题材上也有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将传统技艺赓续发展,续写了牙雕艺术的精彩篇章。

“中原藏珍”系列之“象牙萝卜”
结束语
left.png
right.png

牙雕制品自诞生以来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为保护大象种群,1989年非洲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我国积极引导牙雕行业的转型,在传承文化与技艺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创作,逐渐实现了从现代象牙到猛犸象牙的过渡,在题材上也有了许多大胆的剑新,将传统与现代赓续发展,续写了牙雕艺术的精彩篇章。

mark.png
01.png
前言
left.png
right.png

自古以来,象牙因其色泽莹澈如玉、质地坚实细密而成为理想的工艺品制作材料。象牙雕刻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门类,承载着中国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见证着一代代匠人呕心沥血、巧思迭出的创新之路。小至筷子、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象牙雕刻精品无所不有。

河南博物院藏象牙萝卜、白菜以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蔬菜为题材,将象牙乳白莹润、坚韧紧密、温纯古雅、温润如玉的天然色质,配以巧夺天工的雕琢和染色技艺,呈现出吹弹可破、毫发毕现、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让我们在赞叹前人匠心巧思之余,体味其中流淌的脉脉温情。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经》

八材,珠曰切,象曰差,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析。

——《周礼注疏》

尝有象牙圆毬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故谓之鬼工球,或云宋内院中作者。

——明·曹昭《格古要论》

嗣后有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朱浒崖、袁友竹、朱龙川、方古林辈,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钮之类,种种奇巧,逥迈前人。

——明·高濂《遵生八笺》

清代移交
河南博物院藏
长约27厘米,重229克。
象牙萝卜
象牙萝卜

根茎由上部的红色渐变为中部的粉红和根部的白色,根须自然弯曲。叶子绿色,主脉染以红色。一只蝈蝈伸着前肢由萝叶爬向茎部,张开嘴欲吸吮甘甜的汁水,画面动感十足。

清代移交
河南博物院藏
长约23厘米,重260克。
象牙萝卜
象牙白菜

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层层相叠,脉络清晰。叶茎有两朵小花,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已灿烂开放。菜叶背面爬着一只蝈蝈,通体绿色,与绿叶融为一体,正尽情吮吸着白菜的鲜嫩汁水。旁边静卧一只瓢虫,须角隐现,似乎也在埋头享用着大餐。

千年纵览一中国历代牙雕
壹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就已出现精美的牙雕制品,商周时期考古出土的牙雕制品更是层出不穷,周代象牙雕刻工艺已成为八种主要手工艺门类之一,但这仅仅是牙雕工艺从早期萌芽到最初步的发展。汉代,牙雕进入低迷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唐宋时期,牙雕开始复苏,宋代宫廷文思院已经下设象牙作坊。

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与国外商贸频繁,象牙开始大量输入中国,为牙雕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牙雕逐渐走向高峰。至清代,牙雕技艺臻于大成,尤以康、雍、乾三朝为鼎盛期,国内形成“广东牙雕”“江南牙雕”“宫廷牙雕”三大制作中心,名家辈出,象牙雕刻及染色技艺均超迈前代,牙雕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洋洋大观的重要品类。

文物
象牙双鸟朝阳纹蝶形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象牙匕形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镂雕旋纹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文物
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象牙剑柄、剑鞘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文物
金釦象牙卮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文物
象牙拨镂鸟兽花卉纹尺

唐代(公元618-907年)

日本正仓院藏

文物
象牙魁星

明代(1368-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麒麟钮关防

明代(1368-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荔枝纹方盒

明代(1368-1644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山水人物笔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抚琴图金里碗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镂雕活纹长方小套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雕百花图象牙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丝编织席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巧夺天工一牙雕工艺
贰
dt 选材

象牙是象的上颚门齿,由磷酸盐和蛋白质等构成。象牙的颜色有白、黄、淡玫瑰等,质地细密,韧性极佳,有柔和的油脂或蜡状光泽,硬度适中,易于运刀,是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非洲象牙大都在1米以上,有的可达2米以上,光洁度较好,质地细腻,易生细小龟裂;亚洲象牙长度1米左右,色更白,质较疏松,易变黄。因此选材以非洲象牙较优。1989年非洲象牙贸易被全面禁止后,猛犸象牙成为牙雕材料的重要来源。

dt 雕刻
牙雕工艺装饰趣味、雕刻技法、表现题材等常常取法竹雕、木雕等技艺,因此旧时常以“竹木牙角”合称。牙雕以“雅、秀、精、巧”为目标,小件雕刻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整牙雕刻历数载方能完成。
雕刻程序:
锯料(锯出基本样式)→凿(开坯成形)→铲(精细加工)→磨(精细抛光)
雕刻技法:
浮雕、圆雕、镂雕、劈丝(牙丝编织)、微雕、透雕、线刻
文物
浮雕象牙松鼠葡萄纹叶形笔舔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圆雕染牙佛手式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镂雕转心象牙球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牙丝编织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dt 染色

象牙表面装饰除雕刻外,还有着色技艺。明代及清代中前期彩色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涂成,易出现染色涂料沉淀。到了乾隆时期,宫廷开始学习使用油彩和化学药水浸泡等方法。油彩染色花色鲜艳,色泽分明,不会出现沉淀。化学药水浸泡法是把象牙通体浸泡到药水里,使药水中的色彩慢慢浸润于牙质,这种方法能够保持象牙纹路和质感,且着色均匀,宛如天成。此次展出的象牙萝卜、白菜直至今日,依然“鲜嫩如新”,丝毫没有褪色,反映出当时染色技艺的高超水平。

文物
象牙花卉纹填黑漆地笔筒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海市蜃楼景屏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吉祥如意一一象征寓意
叁

明清以来,吉祥纹饰遍布生活每个角落,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白菜音谐“百财”,萝卜音谐“摞步”,两者成一对,寓意步步高升、财源广进。白菜的绿叶与白色叶柄相互衬托,恰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提倡“清白”做人的思想暗合。蝈蝈,古称“螽斯”,繁殖力极强,象征着家族兴旺,子嗣绵长。因此明清工艺品常见“萝卜”“白菜”“蝈蝈”题材。

文物
翡翠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草虫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陕西历史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白菜

清代(1644-1911年)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院藏

文物
象牙萝卜

清代(1644-1911年)

陕西历史博物院藏

结束语

牙雕制品自诞生以来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为保护大象种群,1989年非洲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我国积极引导牙雕行业的转型,在传承文化与技艺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创作,逐渐实现了材料从现代象牙到猛犸象牙的过渡,在题材上也有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将传统技艺赓续发展,续写了牙雕艺术的精彩篇章。

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中原藏珍”系列之“象牙萝卜”
结束语
left.png
right.png

牙雕制品自诞生以来就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为保护大象种群,1989年非洲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我国积极引导牙雕行业的转型,在传承文化与技艺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创作,逐渐实现了从现代象牙到猛犸象牙的过渡,在题材上也有了许多大胆的剑新,将传统与现代赓续发展,续写了牙雕艺术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