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图片 虚拟展
红山良渚文化展
前言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镶嵌在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两颗璀璨明珠,是考古所见不同阶段古国的金色名片。红山之巅,玉龙昂首,诉说远古的神秘与辉煌;良渚之畔,玉踪静默,见证古国的宏大与细腻。红山良渚,一北一南,以玉为魂,遥相呼应,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圣地。

从红山良渚出发,沐浴史前时期满天星斗下的绮丽星辉;

从红山良渚出发,倾听大江大河文明化的幽远足音;

从红山良渚出发,绘就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伟蓝图;

从红山良渚出发,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尚书·尧典》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
头像
第一部分 红山——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
第二部分 良渚——古国时代的第二阶段
第三部分 何以文明
距今5800-5200年前后
距今5200-4300年前后
距今4300-3800年前后

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与邻区广泛交流的开放心态,走过了一千余年发生发展的历程。红山先民创造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和别具一格的玉器,走出一条红山特色、红山风格、红山气派的文明之路,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并进”的历史格局中跨入古国时代。

礼重在祭
预览
陶塑人立像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二号冢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预览
彩陶筒形器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唯玉为葬
预览
玉猪龙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2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预览
玉勾云形器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4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预览
玉斜口筒形器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预览
绿松石鸮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辽宁朝阳东山嘴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在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的近千年的时光中,以玉礼器为特征,催生了一个集神权、王权为一体的王国。良渚文化的玉器数量多、种类全、制作精良,其用玉制度尤为引人注目。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实证,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神王之国
预览
黑陶双鼻壶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余杭镇南湖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预览
石钺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庙前遗址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预览
神人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瑶山遗址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玉魂国魄
预览
玉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反山遗址14号墓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预览
龙首纹玉镯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反山遗址1号墓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预览
神人兽面纹玉冠状器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反山遗址2号墓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预览
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浙江杭州瑶山遗址7号墓出土

良渚博物院藏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继承本地区较早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广纳百川,兼收并蓄,催生突变与创新,产生强大的传承力和凝聚力,领航古国时代,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预览
石雕神人像

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

辽宁阜新塔尺营子遗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预览
龙首纹玉镯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头像
结语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有着发达的祭祀系统和玉为尊的文化传统。红山文化的坛庙冢与玉龙,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踪璧钺,各具特色而殊途同归,微芒辐辏 相映生辉,共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共同反映出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天人合一、尊祖崇宗的宇宙观和社会观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既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来时路”,也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行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