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国,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自叔度始封至蔡侯齐失国,经历上蔡、新蔡、下蔡屡次迁都,几度兴亡,存续近六百年。
蔡国,地处淮河与汝河流域南北交通要冲,既是中原文化与江淮流域其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也是周王室与南方诸侯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区域,起着“南捍荆蛮,而北为中原之蔽”的重要战略作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蔡国文化兼具中原礼乐的庄重典雅和楚文化的浪漫灵动,形成了多元融合、兼容并蓄的文化面貌。蔡国虽最终湮灭在历史洪流中,但其文化却融进了中华文明根脉。
六百年间,蔡国从依附周王室到慕楚、亲吴,以联姻和结盟等方式为纽带,在大国博弈中顽强又艰难地生存。蔡国的命运作为那个时代众多诸侯国命运的缩影,其历史不仅是周朝诸侯国兴衰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册封其弟叔度于蔡地(即上蔡)。“三监之乱”爆发,叔度被放逐。叔度之后,其子胡复封于蔡,继续治理蔡国。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派公子弃疾围困蔡国,蔡国失国。
上蔡位于淮河、汝河流域,是沟通南北的重要位置,在藩屏周室、抵御南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周初,作为姬姓封国的蔡国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且自身实力较强,曾多次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拱卫周王室。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蔡国国力渐落,而楚国逐渐强大,对其造成巨大威胁,蔡国身处其中,顽强抗争,灵活外交,为蔡国存续而努力。

柞伯铜鼎 | 西周中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射壶 | 西周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蔡侯铜匜 | 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玉鹿 | 春秋早期
2006年河南省上蔡县蔡国墓地29号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春秋初期,蔡国保持相对独立,尚能联合其他诸侯阻抗楚军北上。春秋中期,随着江汉流域楚国势力的强盛,抗楚联盟被瓦解,楚军大步挺进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蔡国成为楚国北进的重要目标,蔡国屡受楚军侵扰,他们一方面依附楚国以求自保,一方面积极寻求摆脱楚国控制的方法,利用外部机遇,与晋、吴等国合作,试图借助他国力量与楚抗衡,但却未能对楚国形成有效的打击,蔡国在夹缝之中顽强求存,最终被楚所灭。
蔡国存续期间,与周边各国尤其是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其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侯申铜方壶 | 春秋晚期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虎形玉佩 | 春秋晚期
河南省上蔡县郭庄1号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蔡侯朱铜击 | 春秋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乐堰村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鄬仲姬铜盘 | 春秋晚期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春秋墓出土
淅川县博物馆藏


| 春秋
1972年湖北省武汉市文物商店拣选
武汉博物馆藏

蔡公子义工铜簠 | 春秋
1966年河南省潢川县高稻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吴太子诸樊铜剑 | 战国
1959年安徽省淮南市赵家孤堆战国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蔡国六百年的历史,有过辉煌,也有没落,最终融入中国大一统发展的洪流之中。这里所展示的大量精美文物,是两周时期蔡国历史发展的再现,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见证。一个姬姓侯国,一个历史的片断,却彰显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和伟大的创造力。历史的根脉、文化的基因,必将永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