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又名杜岭二号方鼎,商代早期文物,1974年出土于郑州张寨南街,该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型竖耳,如同锅的两个提手,暗示了器物本身的实用性。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此器形体硕大,铸工精细,采用多范分铸而成。通过观察,铸型共用范、芯20多块,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高超的冶铸水平。
器壁纹饰以兽面纹和乳钉纹为主,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宗庙威仪。兽面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两目浑圆突出。这究竟是什么动物,目前仍众说纷纭,但从宋代开始,因其有首无身的特点,有人开始把它称为饕餮。龙生九子,饕餮贪食,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首无身,是贪欲的象征。
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左传》有载:“桀(音同节)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族亡则鼎迁。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