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鬶
白陶鬶(音同规),河南巩义市小芝田村出土,属龙山文化,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陶鬶是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始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龙山文化,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白陶质地的鬶是其中的稀有类型,经1200度窑温烧制而成,胎壁轻薄,质地坚硬,中空的袋足可以扩大受热面积,腹部有一周堆纹,既可以装饰,又起到上下扣合加固的作用,是制陶技术新的发展与进步。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冀州鸟夷”,中国古代把中原以东的众部族统称为东夷,东夷族以鸟为图腾,这件白陶鬶造型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颈部灵活伸展,昂首啼鸣,融写实与抽象于一体,将东夷人对鸟类的崇拜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鬶影响范围广泛,最终由实用器演变为礼器,而由鬶派生而来的盉,成为后来商周礼器中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白陶鬶出现在中原地区?专家认为,中原地区地理环境的区位特点,以及中原先民在史前诸文化大系的交往融合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吸收养分、丰富发展,使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多元文化汇聚于此,其强大的聚合力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