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纹彩陶钵
花瓣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文物,高12厘米,口径19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属于盛食器,类似于今天的碗。这件彩陶钵敛口,鼓腹,小平底,腹部以下骤然收敛,凸显出流畅圆婉的曲线美。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距今约7000—5000年,该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出土了大量彩陶,所以人们又将它称之为“彩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类型之一,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在存在的千余年间,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其彩陶艺术达到了史前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正如这件花瓣纹彩陶钵,强烈的黑、红色调对比,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赋予器物丰富的内涵与生命力。细致观察会发现,花瓣纹的绘制有规律可循。花瓣中心的黑色圆点应是最先绘制的,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圆点之间由黑色弧形三角纹连接,留白之处便自然呈现花瓣纹。纹饰整体给人以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先民对生存环境、自然万物的认识和哲理层面的思考。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花卉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也就是说,以庙底沟为中心的区域曾生活着以花为图腾的部族,在古文字中“华”的本义就是花,“花部族”即“华部族”,后来华部族与夏部族在中原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