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瓷武士俑
发布日期:2020-11-23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白釉瓷武士俑,隋代文物,1959年出土于安阳豫北纱厂张盛墓。该俑高72.00厘米,头戴盔,上身着甲,甲上涂彩(已脱落),盔耳与护膊相连,下着长绔,腰束革带,右手平握,原执武器已失,立于覆莲座上,通体施白釉。

有人认为白瓷和青瓷是两个独立发展的系统,白瓷的生产与青瓷无关,其实不然。我国的早期瓷器全是属于青釉系统,因为所有的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分,这些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呈现出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经过制瓷工人的长期实践和研究,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发明了白瓷。这件隋代开皇十五年的白釉瓷武士俑,烧制于白瓷工艺发展的中间阶段,所以它并没有唐代白瓷那么纯粹,但又比北齐白瓷白的程度更高。釉色白净但泛黄,局部闪青,尤其是聚釉处,青瓷的特征更甚,所以在发掘之初曾称之为青瓷武士俑,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烧造青釉瓷器向白釉瓷器转化的演变趋势。

这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正是研究白瓷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帮助我们窥探白瓷是如何从北齐创烧,经隋代发展到唐代成熟,一步步脱胎于青瓷,而向世人款款走来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