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纹铜鼎
蟠螭纹铜鼎,春秋时期青铜器,1996年出土于新郑郑韩故城中行6号坑内,共9件,造型、纹饰近同,最大一件通高54厘米,最小一件通高47厘米。整体呈圆形,敞口,折沿,立耳外撇,腹微鼓,圜底,三蹄形足。腹部饰变形蟠螭纹两周,中间加饰一周绹索纹,纹带中还有六条扉棱,足根部装饰兽面纹。
该组鼎为列鼎,列鼎本意是指“列鼎而食”,摆列成套的鼎食用以祭祀或者宴飨,现在通常指型制、纹饰近同,大小依次递减的一组鼎。这种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是贵族确立等级身份的标志,通过用鼎数量的不同,来区别不同贵族之间的身份高低。按《周礼》记载,天子用太牢九鼎,诸侯用太牢七鼎,大夫用少牢五鼎,元士用牲三鼎。
这套列鼎是郑国公室在举行盛大的社神祭祀活动后掩埋的文物,按照郑国国君的诸侯王身份和出土的九件铜鼎的数量,显然是不符合《周礼》记载的用鼎规格的。我们把这种超规格使用礼器的现象称为僭越,是对已经形成的礼仪规范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僭越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国渐趋势大的真实写照。
郑国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后迁都于今河南省荥阳、新郑一带,称为“新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