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翼铜铃
铜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有舌器具,为口部向下的“悬鸣”乐器,摇动铃舌而发出响声,在古代属于八音之一的金类,常见于墓葬的随葬品中。
这件带翼铜铃为夏代文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铃,1962年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是墓葬中唯一的一件铜器。出土时,铜铃位于墓葬中尸骨的腰部,器身布满铜锈,器表多呈红褐色,并伴有青绿色锈斑。这件器物通高9厘米,鼓间5.7厘米,铣(音同显)间宽9厘米,钮高0.7 厘米。从正面看呈梯形,顶部较平,两侧下部外扩,口部较大,顶部底部均近似椭圆,顶部有两个半圆形孔,中间有居中的突出桥形钮,用来系铃锤。带翼铜铃肩部圆钝,铃壁内凹,整体为素面,一侧带有较小扉棱向外突出,为铃翼;腹部凸弦纹清晰可见,并伴有明显纺织品平纹。从其出土情况看,当时还佩有一管状玉铃舌,说明这是一件实用器具。
这件带翼铜铃器壁较薄,形体小巧,简单质朴,整件铜器采用复合范铸造而成,无论形制还是铸造工艺都可称得上是早期铜铃的代表,体现了我国早期青铜器的质朴无华。其合瓦形铃体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乐器陶铃的椭圆体,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铜乐器造型的基础,在中国音乐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