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父乙”铜卣
发布日期:2020-11-19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商周时期有一类较为常见的盛酒器——卣(音同有),在《诗经》中就有“秬(音同巨)鬯(音同唱)一卣”之说,一般认为“秬鬯”是古时一种用来祭祀或赏赐的酒,由此也可以说明卣的盛酒功能。这件“鱼父乙”铜卣为西周文物,通高20厘米,口径9厘米,器上有盖,长颈、鼓腹、圈足,绳索状提梁,通体素面,器盖与器底均有“鱼父乙”3字铭文。

另外,与这件卣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枓(音同抖),通长21厘米,首部为圜底小杯状,曲柄宽尾。枓为挹酒器,用于从较大容器内向外取酒。诗经中有“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说法,意思是说北斗星虽似斗却不可挹取酒浆。可见商周时期的青铜枓为曲柄,如北斗星之形。而这也正是枓与另一类似器形——勺的重要区别,勺通常为直柄。

“鱼父乙”铜卣1961年出土于河南鹤壁庞村,这座墓葬共出土青铜礼器15件,其中多件器物带有浓厚的殷商遗风。由此可推知墓主应是西周早期的卫国高级贵族。西周初年,周公在平定殷商故地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卫国由此成为屏藩周朝的重要支柱,其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区域,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1932年,浚(音同训)县辛村发现西周卫国墓葬和车马坑82座。1961年在与辛村相距仅1公里的庞村又发现了这座西周贵族墓,证明这里应该就是西周时期卫国的中心区域。

“鱼父乙”铜卣造型别致,型体小巧,铭文古拙质朴,通体素面无华,在众多纹饰繁缛的商周青铜器中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是研究西周早期卫国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