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彩陶甗
发布日期:2020-11-20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绘彩陶甗,汉代文物,通高37厘米。器物分为可拆卸的上下两部分,底部有三个扁柱形足,在灰陶胎上满饰红色的弦纹、三角纹及白色的珍珠纹,色彩艳丽,装饰华美。

甗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为甑(音同赠),用来盛放饭食,下部为鬲(音同力),用来煮水,甑与鬲之间往往有箅(音同闭)孔或镂空的隔断,便于加热时蒸汽通过。这也再次印证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蒸汽加工食物的国度,为人类的进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绘彩陶器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用黑、红、白、绿等颜料描绘图案。在烧好的陶器表面施彩绘画,不必考虑高温造成的色差及色变,能够使工匠更好地发挥其技艺和想象力,因此绘彩陶器往往色彩丰富艳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不过因为这样的工序缺乏二次烧制,其颜料与胎体的牢固性不强,色彩容易剥落,所以这些陶器并不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器皿,而往往作为明器随葬于墓中。这些汉代绘彩陶器的出土,不仅反映了汉代绘画“构图饱满,以繁为美”的艺术特征,而且也是汉代厚葬之风的真实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