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舞人佩
这对白玉舞人佩为汉代文物,于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僖山一号汉墓,高4.6厘米,宽2.5厘米。器物中两名舞者面部正视,以细阴线简略地刻画出五官,身着交领长裙。舞者头颈和腰身微微侧倾,一臂甩动将长袖横向掠过头顶,另一臂轻抚于腰间,长袖飘逸,作“翘袖折腰”之舞姿,身姿优美,极具动感。上下各有一小孔,表明这件玉佩应是组玉佩中的构件。
玉舞人题材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是汉代玉器中极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一类器物。这对玉舞人所呈现的“翘袖折腰”舞姿,是当时流行的舞蹈“长袖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也是汉代玉舞人最为多见的造型。长袖舞始于战国,汉代是其艺术水平的巅峰时期。舞者跳舞时手中无所持,仅凭长袖飞舞的千姿百态来传达情感。
长袖舞的舞姿飞扬灵动,从皇室贵族到市井百姓,无不为这种曼妙的舞姿倾倒。《西京杂记》中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汉书》中说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也是因“妙丽善舞”而博得武帝宠爱。这对白玉舞人佩的造型正是对汉代舞者长袖善舞、腰姿轻盈的传神写照,从中可一窥两汉文人诗赋中那种翔鸾舞凤、飞燕惊鸿的动人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