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纹铜匜残片
刻纹铜匜残片,战国时期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辉县,残宽30厘米,仅存有铜匜流部位的一部分。器外壁素面,内壁线刻图画。流部纹饰模糊不清,流与器壁交汇处饰水波纹带,其下为一座二层阁楼,楼上为宴饮场景,主人居坐正中饮酒,两侧奴仆来往传送酒食;下层为乐舞场景,中间为长袖细腰的舞者,两侧阁舞是吹笙乐师;阁楼右侧似有渔猎场景。阁楼下装饰三角纹。匜右侧上部有两组图案,上一组刻划树木,下一组为宴饮延伸场景,中间为一案,上置两酒壶,两侧人物或盛酒,或来往传送。
线刻画像是春秋晚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工艺,其承载物多为胎体轻薄的铜器,通过锻压和镂刻最终成器。先浇铸出铜器的坯体,然后高温加热锤锻延展成形,通过退火工序,降低器物硬脆性,打磨毛茬,绘图刻纹,最后外镀铅锡,掩盖瑕疵。
东周以来,青铜器一方面继续在礼器之路上奔走,另一方面却开始向生活用器前进。新出现的各种工艺开始在生活用器上大展拳脚,极尽奢华之风气。线刻画像铜器多小巧、轻便,适宜日常使用,其华美的线刻纹饰又为其增添了一份观赏价值,是早起绘画艺术在青铜材质器物上的展现。同时,其题材、构图形式以及技术方法又为后世画像石、碑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