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夫人”铜鬲
发布日期:2020-11-20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黄夫人”铜鬲,青铜水器,春秋文物,通高18.5厘米,口径11.2厘米,腹径15厘米。1983年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宝相寺上官岗出土。它造型独特,器壁较薄,无纹饰。上部甑(音同赠)形置平盖,敛口,圆肩下收。下部鬲(音同力)形鼓腹,分裆式,有三足,足较短。器内有一圆形木箅(音同壁),无孔。鬲腹部一侧有一“曲形鋬(音同盼)”,与一足上下垂直,两足间上端的腹部有一兽首流状孔,与鋬成直角。底部中心有一小孔,有铸模痕迹。

在“黄夫人”铜鬲口沿外,下有铭文六行共十六字:“黄子作黄甫(夫)人行器,则永宝宝霝(音同灵)冬霝後”。“霝冬”是金文里的习惯用语,即“令终”,即完好完美、善始善终。在墓葬制度中“令终”并非只与祭祀有关,也与福禄名誉、祈福吉祥有关联。“令终令後”意为得享福禄名位而终,又得有子孙满堂。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青铜器中许多都铸有“黄君孟”或“黄子作黄夫人孟姬”等铭文,印证了墓主人为黄国国君孟与姬姓夫人的合葬墓,年代在春秋早期偏晚。春秋时期,黄国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上游地区的潢川、光山、罗山一带,以黄国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不仅地处豫、鄂、皖三省边界,也是东夷文化的分布区,说明了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黄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