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銮铃
铜銮铃,1990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号墓,外廓宽9.90厘米,口长4.8厘米,口宽3.20厘米,通高17.10厘米。整体可分为铃球、铃颈和銎座三部分。铃球部分为圆形铃腔,正面中间一孔,向外呈辐射状等距分布八个三角形镂孔;背面仅中间有一孔,腔内有一弹丸,腔外廓一周有四个弧形镂空。铃球下为铃颈,是连接铃球和銎座的中间部分,正视呈长方形。座上窄下宽呈台状,中空,四周下部各有一穿,上部正背两面各有一穿,并饰四个突起的菱形纹装饰。
铜銮铃属于车器的一种。《韩诗外传》云:“銮在衡,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銮鸣。”可知銮铃是安置于车衡之上的一种响铃。就具体位置而言,以安置于轭首上者为常见。銮铃作为马车的一种装饰器,其主要作用就是使马车跑起来能发出动人悦耳的声音。銮铃主要发现在周代的文化遗址中,并成为周文化的标识性器物之一。一般认为銮铃在墓葬中的随葬数量应与代表的车马数量密切相关,因此銮铃成为周王朝的墓葬制度中代表礼制意义的重要随葬器物。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我国已发现的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其中M2001号墓墓葬规格高,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墓主人为虢季,是西周晚期的虢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