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龙首璜
青玉龙首璜,春秋文物,1988年信阳市光山县宝相寺北侧黄季佗父墓出土,长9.2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璜体为扁平的半环形状,弯曲如彩虹,又如拱形桥,两端穿孔,方便穿绳系佩。一面用双阴线勾出双龙首共身的纹饰,两端为龙首,吻部向前伸,口部微张,双目圆睁,龙身饰有形态各异的简化夔龙纹。另一面光素无纹。
双龙首璜,最早见于史前红山文化晚期,西周开始逐渐流行,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其造型可能源于雨后的彩虹,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的虹霓之形。甲骨文中的“虹”的写法,恰似二龙首共身的璜形。最迟从商代晚期,人们就将虹视为双龙之首,并能啜饮河水。传世文献中有虹霓饮水、饮酒的记载,虹能化为龙,或化为璜,因此古人援引其形制而为配饰。
黄季佗父墓,是春秋早期的黄国墓地。黄国是周王朝分封在豫南地区的诸侯国,位于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潢川、光山、罗山、信阳一带。除玉器外,黄季佗父墓还出土了铜剑、铜戈、铜箭等兵器,工艺精美,在春秋早期兵器中均属上乘,证明了黄国是实力较雄厚、军力较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