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澄滤器
发布日期:2020-11-11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灰陶澄滤器,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文物,郑州市西郊出土。高9.3厘米,口径25.8厘米。龙山文化时期到商代的中原地区,常见这种器物,多为泥质灰陶或泥质黑陶,少量夹砂灰陶和橙黄陶,陶胎大多厚重,器壁内侧有刻槽,口部有流,形状、大小不一。它有许多称呼:刻槽器、过滤器、刻槽盆、沉滤器、澄滤器等等。

专家对这种澄滤器做了残存淀粉颗粒分析,检测出大量极细小、未受破坏的淀粉粒,并且检测出有着色淀粉粒。说明澄滤器可能是研磨食物的工具,其次又有沉淀作用,还曾加工烹煮食物,具有多种功能。其内的沟槽,既有耐磨作用,又可充当锉板。

从民族学研究来看,在今天南方、西南民族地区,比如壮族、苗族、布依族、瑶族、侗(音同动)族、黎族等依然保留了类似的生活用具。人们有时手持南瓜、芋头等薯类食物在刻槽上研磨,制成淀粉状,从流口处倒出来;有时把薯浆、芋浆用澄滤器加以澄清、过滤,保留下沉的淀粉食用。

在福建、广州有一种擂茶,所用的茶钵与灰陶澄滤器颇为相似。饮茶时,将茶叶、生米、姜、盐、芝麻放在擂钵内,以擂棒舂(音同冲)碎,煮沸,过滤后即可饮用。

从石磨盘石磨棒的使用,到灰陶澄滤器的发明,说明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紧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得以发展,先民的炊事设备不断完善,加工技法、烹饪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引起了饮食结构的新变化,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