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铜钺
钺是我国古代兵器的一种,外形像斧头,但比斧头大。它最早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斧,到了晚期逐渐演变为石钺和玉钺,并开始作为武器和礼器使用。随着人类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钺的材质逐渐由石料转变为金属。青铜钺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铜钺作为商周时期的兵器之一,考古发现的数量并不多,迄今为止仅几十件,远远少于矛、戈等青铜兵器。
商周时期,铜钺与王权紧密相连。如《太平御览》中提到:“钺,王斧也。”《史记•殷本纪》和《诗•商颂•长发》提到商汤、周武王都曾亲自执钺征伐。除了象征王权之外,钺在战争中也象征着军事权力。文献中记载周武王伐纣于牧野誓师“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在战争中对违抗军令者,可以用钺斩杀。由此可知,钺不仅可以作为征伐的权杖和军事统帅的威仪象征,同时也是执行最高律令的刑具法器。
这件兽面纹铜钺为商代前期文物,1954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宽15厘米,长17厘米,身饰兽面纹,双耳突起,镂空的大口中有两枚粗壮的兽牙上下交错,甚为狞厉,体现了商代铜钺在造型上繁缛狞厉、在气势上恫吓威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