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纹陶鬲
发布日期:2020-11-16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绳纹陶鬲,1953年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夹砂灰陶。侈口,折沿,口沿有凹槽一周,缩颈,腹部微鼓,分裆,三袋足,足尖上部有手捏痕。颈部饰凹弦纹及八个圆圈纹,腹部和袋足满饰细绳纹。

陶鬲,也称作瓦鬲,是我国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一种炊器,先秦旧籍《孔子家语》就有“鲁有俭啬者,瓦鬲煮食”的记载。陶鬲作为典型的“民生”器物,看似普通,却充满了智慧。

陶鬲的三足可稳稳地将鬲身撑起,为了让鬲的容积尽可能大,中空的袋足制作得特别圆鼓。袋足下面还有一段圆锥形实足跟,可以避免袋足底部被磨损漏水,同时还能抬高陶鬲的高度,最大程度地承受热能,这样既缩短了烹饪时间,又节省了燃料。而且在使用时,配合陶支脚可以直接支在地上,填柴引火,十分方便。

古代中国的炊器发展史上,陶鬲的兴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陶鬲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使用,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逐步向四周扩散,远至华北、东北、西北等诸多地区,在东南沿海及华中的部分地区也发现了它的踪迹。夏商周时代鬲从生活用具演变为宗庙祭祀用的礼器。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陶鬲不但可以目为中华古文化的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的始源与流变问题更具特别意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