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铜剑
发布日期:2020-11-20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剑是中国古代一种近战时防身卫体的短兵器,最早出现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曾以锐利铜剑和精良铸工扬名天下。

1976年,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人员发现了一把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铜剑。铜剑长59厘米,宽5厘米。用锡、铜铸成,含微量的铅和镍(音同聂),整体呈黑灰色。剑脊呈直线,剑从较宽,剑柄镶嵌绿松石,剑身布满花纹,并刻有鸟篆铭文两行十字:“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据考证,“攻吴”是邗(音同含)的音变,指春秋战国的邗国。邗国在今苏北临淮,本是独立的国家,后被吴国灭掉,成为吴的地盘。因此,吴国后来也被称为邗国,“攻吴”也就成了吴国的国名。这把铜剑应当是吴王夫差为自己所作的武器,剑刃锋利,铸造精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铸剑的工艺水平。

吴国位于南方,为何这把吴国夫差剑会在中原地区被发现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仅连年征战,同时也进行邦交和联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请晋定公、鲁哀公等在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当时卫国国君也参加了会盟,这把铜剑很可能是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会盟时,馈赠给卫国国君的礼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