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提梁铜卣
兽面纹提梁铜卣(音同有),商代早期文物,器物通高50厘米,口径12厘米,圈足径16厘米,重10.4公斤。1982年郑州市向阳食品厂窖藏出土。
此卣体态修长,做工精美,器身呈圆形,盖隆起,顶部有菌形钮;器身小口,鼓腹,腹上部有一对半环形钮,上连一个两端为蛇首的提梁,提梁一侧有一链与盖钮相连,鼓腹下垂,圜底,圈足较高。通体饰满花纹,盖钮饰涡纹,盖面饰夔(音同葵)纹,器身由上至下为雷纹、夔纹、兽面纹、连珠纹等。
《诗经•大雅》云“厘尔圭瓒(音同赞),秬(音同巨)鬯(音同唱)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盛酒器之一。青铜卣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之后渐渐消失。受商人尊神重鬼观念以及重酒风气的影响,卣成为各种大型祭祀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器。
商代前期青铜器花纹装饰一般较为简单,而此卣通身满饰细腻富丽的纹饰,繁而有序、密而不乱,是商代前期青铜器装饰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创了商代后期繁缛的铜器纹饰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