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釉蒜头瓷壶
发布日期:2020-11-24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花釉蒜头瓷壶,唐代文物,高34.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1.5厘米,1973年河南省新野县出土。花釉瓷器创烧于唐代,是我国北方陶瓷生产的一个重大成就。其工艺特点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茶叶末釉的底釉上涂、画、洒以蓝斑、褐斑或月白斑,底釉和彩斑在高温烧制时,熔融浸漫,烧成后彩斑在底釉上自然流淌,纹样不定,变化多端。在视觉上形成了不同釉色的对比,别具特色,人们甚至无法将其归类,就创造性地用“花瓷”来形容。

这件花釉蒜头瓷壶的口部像5瓣蒜头,模仿铜器造型。通体黑釉,黑釉上有不规则的灰白色斑块。这些灰白色的彩斑似随意涂撒在黑色的底釉上,给原本普通黑釉蒜头壶增添了让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其一,形成了空间美,灰白色的彩斑贯穿壶的口部、颈部、腹部甚至是双系,把壶体分割成不规则的空间模式,形成空间的随意之美。其二,形成了色彩美。黑色的底色,若没有灰白色的彩斑,就会显得沉闷、乏味。灰白色的彩斑,使整体响亮、明快,黑白灰三色互相谦让、衬托,从而使器物色彩层次鲜明,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