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扁壶
发布日期:2020-11-20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黄釉扁壶,北朝文物,1971年出土于安阳市洪河屯村范粹墓,墓主人范粹为北齐骠骑大将军。

黄釉扁壶通体施黄釉,形体呈杏核状,敞口,短颈,平底实足,两肩各一系孔,颈肩饰联珠纹一周。壶腹两面模印有相同的乐舞图案。画面中央舞者起舞于莲台之上,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其余四人分立两侧击掌、吹笛、击钹,手弹琵琶,且五人皆深目高鼻,头戴蕃帽,长衫窄袖,足蹬半筒高靴,是典型的西域人形象。

壶腹画面据考证乃是风靡当时的“胡腾舞”。“胡腾舞”是源于古代中亚一带的民间舞蹈,舞者大多以男性为主,舞姿轻盈敏捷、阳刚奔放,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特色,故名“胡腾”。胡腾舞曾在中国北朝时期至唐代广为流行。唐诗中不乏描写胡腾舞的诗句:“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音同蝶)胡衫双袖小。”诗中描绘的场景恰可与黄釉扁壶的图案互为印证。

南北朝时期,中西方经由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西域的乐舞得以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对中原地区传统的乐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件洋溢着浓郁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多有发现,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实证,展现了中原文明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与精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