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黑彩侍吏俑
白釉黑彩侍吏俑,1959年出土于安阳豫北纱厂张盛墓。该俑高72厘米,站姿,立于覆莲座上。束发戴冠,上穿裲(音同两)裆,内着长衫,腰束革带,足蹬靴,双手按剑立于圆形座上。俑身及莲座施白釉,泛青色。发、眉、袖口及剑的局部用黑彩点画。
张盛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年九十三,官拜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墓葬中侍吏俑的出现,正好印证了张盛的贵族身份和显赫地位。
那么张盛墓中出土的众多俑均立于覆莲座上,这是为何呢?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因此隋的文化面貌也常带有浓重的北朝色彩。墓主人张盛,也是生于北魏,卒于隋。莲瓣纹的广泛流行,自然是和北朝的佛教影响有密切联系。北朝时期大量开凿石窟,兴建寺院,佛教艺术因而深入到各个领域,莲花题材就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器物装饰。侍吏俑站立的器座表面是浮雕的覆莲,是莲瓣纹的一种。《楞(音同棱)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佛教题材的莲花座的出现,显示了这一时期佛教对世俗生活及丧葬文化的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