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豕于家——从野猪到家猪
发布日期:2019-01-23 信息来源:河南博物院

犬有守夜之义,猪有庖厨之用。

研究显示,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在中华大地上,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猪的饲养,猪也世代陪伴人们的生活,逐步成长为六畜之一。汉字的“家”,意指“宀”下有“豕”,寓意只有舍下养得起猪才称得上是有了家。一个“家”字,蕴含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黎民百姓共同尊崇的习俗与文化。

回望猪的驯化之路,探寻猪与人类相依相伴的历史足迹,可使人们升华对大千世界、万物生灵的思绪幽情,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强化敬畏茫茫自然、善待地球物种、爱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意识。 

【猪的世界】

猪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种动物。它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根据饲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野猪和家猪。野猪是杂食性动物,体格强壮,奔跑迅速,主要有疣猪、大林猪、须猪、鹿豚四种。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全世界有300多种家猪,中国的猪种有近百个,比较著名的有金华猪、太湖猪、荣昌猪、东北民猪等。 



【驯化之路】

野猪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是家猪的祖先,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的森林、沼泽和草原。家猪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家猪出自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山东大汶口、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河南淅川下王岗、陕西西安半坡、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家猪骨骼化石。


【说文解猪】

在上古时期,表示猪的字为“豕”,甲骨文中的“豕”字与“犬”字很相似。王国维认为,腹瘦尾拳者为犬,腹肥尾垂者为豕。在古文字传抄过程中,两个字很容易混淆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从“犬”的“猪”字。汉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其意为只有住处养得起猪才称得上是有了家。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内养猪,就连当时的社会活动,也以与猪有关的事为中心,例如“事”字的甲骨文犹如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之状。又如“敢”字,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






【三豕涉河】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故事大意为春秋时期,子夏到晋国,路经卫国,听到一人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己亥,因为己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象。”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己亥年过的河。这个成语再后来被用来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