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入门,百福臻。
古人认为:猪一身是宝,用处良多,饲养可以致富,将其称为“乌金”。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曾经通过绘画、雕塑和陶塑等形式,表现猪的意象。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猪头龙身的玉猪龙,雕工精细,形象完整,反映当时人们认为猪和龙一样,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古人还常用珍贵稀少的青铜、玉石雕琢带有猪形象的礼器,可见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世界中,猪一直是为人所祭祀、崇拜的瑞兽,象征着力量、财富和权力。直至近现代美术作品中,仍有不少猪的造型,作为吉祥形象,受到世人的喜爱。
【猪神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野猪和龙、虎一样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人们对它充满恐惧、喜爱和崇敬。传说中上古的豨(xī)韦氏具有开天辟地的本领,根据学者考证,豨韦氏是一种具有神力的猪。红山文化中发现的标志性器物玉猪龙也说明了古人对猪的崇拜。《史记·天官书》记载:“奎曰封豕,为沟渎”。奎星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由十六颗星组成,将它们画线连接,形状如一双头连体猪。《山海经·海外西经》描述这样的猪神为:“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历代笔记小说中更是保留了大量关于猪为水神、雨神、雷神的记载。
【祭祀之猪】
猪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商周时期,无论“太牢”或“少牢”中,都含有豕。豕是士以下平民祭祀祖先时主要的祭品。所谓“陈豕于室, 合家而祀”,正是“家”字的本意。而坟冢的“冢”也是对葬猪习俗的形象写照。汉代至南北朝墓葬中广为流行的滑石猪,是远古葬猪习俗的孑遗。唐代中后期以后,很多墓葬里都出现了铁猪,均放置在墓室前二角上, 这种习俗在中原一直沿袭到元代。至今我国广东、湖南等地还有用猪祭神灵、祭祖先的习俗。
【六畜之猪】
猪作为六畜之一,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家畜。我国的养猪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以前,猪主要以放牧的方式饲养,随后逐渐演变成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汉代是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相猪技术已经成熟且出现了以相猪闻名的人物。《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当时“留长孺以相彘立名。”汉墓随葬明器中常见猪与猪圈构成一个整体,圈又与厕所相连,显示出那时已经注意养猪的积肥作用。隋唐时期,养猪成为农民维持家计、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唐《朝野佥载》中记载,洪州(今江西南昌)“有人畜猪以致富,因号猪为乌金”。
【生肖亥猪】
十二生肖中,猪处于末位,与十二地支中的“亥”相对应。关于“亥”与“猪”相配,有多种说法,一种是根据动物活动时间来确定,亥时对应夜晚21时至23时,正是猪睡得最熟,生长最快的时候。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星辰崇拜有关,以十二辰对二十八宿,亥的位置在室宿、壁宿,关于二十八宿神,有“室火猪,壁水腧,亥也”之说,所以亥属猪。
【艺术之猪】
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古人在绘画、雕塑中常将猪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形象加以表现,或肥硕温顺,或健壮威猛,其形象也反应了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作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和表现,近现代艺术家也常将猪作为绘画内容,徐悲鸿、齐白石都曾画猪,徐悲鸿还曾写有七绝“神灵无术张皇甚,沐浴薰香画墨猪”。